• 005253533/2016-00081
  • 新密市人民政府
  • 综合
  • 2016-05-09
  • 2016-05-16
  • 意见
  • 新密政〔2016〕15号
新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

新密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市的

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郑州工作时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以下简称“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和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及《河南省政府关于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豫政〔2015〕29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郑政〔2015〕49号)要求,切实发挥质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现就我市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市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重要意义

质量是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新的动力、新的优势亟待培育,质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攻方向。只有依靠质量提升,才能拉动消费需求、增强投资信心、抢占国际市场、促进节能减排,才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社会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走出一条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市,增强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资源性问题,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量的迫切需要;是破解能源、土地、环境承载力等要素制约,推进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充分认识我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市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加快新密市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强有力的质量支撑和保障。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发展战略,发挥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质量监管,积极推进质量社会共治,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大力推动“三个转变”,加快质量强市建设,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主要目标

——产品、工程、服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到2017年,全市重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6%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在用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合格率95%以上;单位工程交工验收合格率达100%,重点工程质量水平位居全省前列;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逐年提高,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98%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标。

——品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争创省长质量奖1家、郑州市市长质量奖1家,省名牌产品达到12个以上,省质量诚信A等工业企业6家;河南省著名商标100个,地理标志1件;2016年底,完成“河南省质量强县示范县”和“河南省新型耐材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任务。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新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2项以上。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项以上,累计郑州市级以上各类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以上,新实施郑州市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5个,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提高,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提升专利执法水平。

到2020年,全市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培育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质量基础。

二、强力推动“三个转变”,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新密制造向新密创造转变

1.切实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质量性能的跨越性进步,积极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加快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进程。加强技术标准创新,将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转化为先进标准,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围绕我市战略支撑产业,在耐材产业建设省级质检中心,为技术创新和耐材制造提供可靠技术保障。加强科技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等产业关键技术瓶颈,破解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机制,加强高校、技术研发中心与企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集聚区成为技术创新策源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强劲、质量一流的创新基地,造就一大批思维超前、水平一流的技术创新人才。

2.着力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商标、品牌、版权等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实施知识产权产业化推进、知识产权优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培植、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五大工程,增加和提高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在战略支撑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3.加快推进制造业质量升级。构建制造业质量升级长效机制,大力实施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支柱产业转型等三大工程,推动我市制造业迈向高端水平。加快耐材、服装、造纸等产业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质量提升,综合运用承接转移、技术改造、标准创新、兼并重组、集群发展等手段,加快初级加工环节集约化、绿色化改造,扩大产业链高端产品规模。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质量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动品牌服装、新型耐材、环保装备、消防器材、中医药、绿色造纸等高成长性制造业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支持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机融合,推动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提高高端制造业比重,积极融合“互联网+”,促进产业质量升级。

(二)实施质量提升战略,推动新密速度向新密质量转变

1.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坚持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紧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标准升级,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和生产过程控制,促进我市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高可靠性转型。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以康宁特企业为龙头,加快打造环保科技集群;着力打造百亿级电力能源集群。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积极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鼓励试点企业建立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技术研究,初步实现产品工厂化、运输物流化、安装机械化的建筑产业化质量管理体系。开展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标识,在新建建筑中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原则、技术和产品,鼓励企业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绿色住宅小区,促进绿色建筑普及化。深入推进工程标准化管理,培育一批质量标准化管理典型工程。

加快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围绕解决服务企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以及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略,紧抓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机遇,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文化、商贸、教育卫生、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行业的标准体系,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2.提升社会发展质量。健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结构体系。完善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供应方式,优化社会阶层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参与。畅通消费沟通投诉渠道,完善沟通反馈机制,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百姓归属感,创造条件扩大社会参与,增进社会融合,扩大社会包容,减少社会排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转型期社会的秩序。健全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与城市地位相称的科技文化体系、均衡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便捷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全方位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3.提升生态发展质量。坚持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打造“美丽新密”。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持续推进“蓝天工程”。强化煤烟污染治理,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严格落实控尘管理措施,着力构建美丽宜居的全域生态与生态文明体系,努力建设“绿色生态”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密。  

4.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持续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密模式”。构建骨干路网,提升城市功能,统筹镇域发展。围绕产业合理布局、人口合理分布,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附着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领域的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探索。加快大棚户区改造,加快安置房建设,提高安置能力;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进一步提升供水、供电、供热保障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让群众享受到建设成果。

5.提升政府服务发展质量。全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市场建设,加强就业创业培训;促进城乡幼儿园及中小学普及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基础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开展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重组,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持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地图式定位责任服务管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增强服务发展动力。全力推进政府“五单一网”制度改革。坚持深化提升网格化管理,提升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基层自治服务功能。坚持建设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持续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政务公开。坚持简政放权。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加快建立权责清单,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三)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新密产品向新密品牌转变

1.加强自主品牌培育。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发展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品牌梯级培育体系和保证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市场影响力较强的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在新型耐材、绿色造纸、环保科技、品牌服装等优势制造业领域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在特色农产品领域发掘一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一批名牌农产品。在文化旅游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品牌。鼓励企业拓展品牌文化内涵,发掘与扶持一批中华老字号、河南老字号企业。推动特色食品、农产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使我市更多优质特色食品、农产品走出河南。

2.加强品牌推广和品牌保护。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帮助企业了解世界知名品牌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同类品牌产品标准,努力把更多知名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知名品牌走出去。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品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战略目标。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品牌价值测算,确立品牌无形资产的地位,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着力建设有利于品牌保护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保护格局。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加强产品防伪技术管理,让名牌产品畅销无阻、假冒伪劣没有市场。

3.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建立品牌激励制度,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差异化竞争、品牌竞争转变。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争创省长质量奖、郑州市市长质量奖、新密市市长质量奖、河南省名牌产品。对名优企业在融资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引导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名优企业的扶持力度。

4.推进品牌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活动,培育形成质量标准水平先进、品牌带动辐射作用强的省级、国家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以政府质量奖、名牌产品企业为主体,以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载体,着力把我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三、强化企业、政府和社会质量治理责任,提升质量治理能力

(一)发挥企业质量主体作用,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1.严格企业质量管理。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加快建立企业质量安全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保修与终身责任制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倡导大中型企业率先设立首席质量官,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积极推进质量、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能源等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大力开展质量标杆活动,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精益制造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先进标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发布企业诚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

2.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质量创新联盟,加速技术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专利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鼓励郑州市“双百”(百强、百高)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高水平研发平台,努力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高制造过程自动化水平。积极推进工艺流程规范化,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3.提升企业劳动者素质。依托我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培养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制度,面向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常态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支持企业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一批懂质量、敢创新、会经营的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质量工程师、首席技师、首席质量官队伍。加强一线工人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鼓励企业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对比提升和QC(质量控制)小组活动,支持微创企业发展,鼓励小发明、小创造,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大力表彰生产一线和管理岗位的质量标杆,弘扬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质量文化。

(二)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管,保证质量安全

1.改革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推进质量工作领域的重大改革,健全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完善质量安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风险监测、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事前预控、严格事中监管、完善事后跟踪。创新质量监督模式,积极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完善科学的监督抽查制度、分类监管制度、产品质量安全分析报告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体系。突出监管重点,把监管力量集中到关平民生福祉、安全稳定、城市形象的突出质量问题上,努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我市电子商务产品、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出口商品退运、出口商品质量通报企业和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监管。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厉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

2.改革完善社会质量诚信体系。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搭建反映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信用资源互通共享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郑州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快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信用公示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加强企业信用约束,加大企业失信成本。建立部门质量信用失信惩戒机制,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对于严重失信行为,实行联动公示和联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联合惩戒的力度。建立全市质量评价体系,在企业推行“一品一码”制度(含括产品执行标准、组织机构代码、厂名厂址、检验检测等信息),消费者扫描其产品二维码后进行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给信息平台,形成大数据,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逐步建立质量信息追溯全民评价机制和市场淘汰机制。

3.改革完善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切实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全面、接轨国际的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完善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坚持标准引领,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先进技术标准研制,将自主技术融入标准,积极争创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加强科学计量、工业计量,建立健全企业计量管理体系,服务技术创新和质量升级。建立统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评价制度,完善检验检测国家统计直报长效机制。加强实验室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合理布局产品、工程、环境质量检验检(监)测机构,加快新密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与共享,有序开放检验检测市场。

(三)推进质量社会共治,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1.建立健全大质量工作格局。着力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放、管、治”相结合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持续开展质量强市、质量强业和质量强企活动,把新密创建成“河南省质量强县示范县”,积极推动第三方质量服务发展,加快完善对中小微企业的标准信息咨询、质量检测、计量检定、技术诊断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中介力量为质量发展提供各类市场要素和优质服务。

2.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健全质量投诉处理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12365、12315、1233l”等服务平台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积极推进质量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工作,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塑造新密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品牌和信誉,努力做到让省内、省外消费者双满意。

3.加强质量宣传和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质量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质量强市建设进行广泛宣传,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建设质量文化公园和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持续开展“质量月”、“3·15”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弘扬新密质量精神,提高全市质量意识。加强舆论监督,加大质量违法行为曝光力度,使违法者受到追责、守法者得到褒扬。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质量强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市质量强市工作,市质量强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别负责产品、工程、服务、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工作。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把质量强市战略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每年度要研究制定建设质量强市行动计划,落实各项质量工作任务。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尖山风景区管委及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围绕建设质量强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把质量发展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二)完善配套政策

建立健全质量强市政策体系,完善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政、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加大对质量提升、质量安全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质量工作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重点支持质量创新攻关、检测能力提升、认证认可监管、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质量监督抽查、特种设备监管、产品质量合格率调查等质量工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健全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对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由市政府奖励10万元。对培育单位每争创一个省名牌产品奖励1万元,对获得质量诚信(A、AA、AAA)工业企业奖励5万元,对质量管理成绩显著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严格质量考核

认真落实《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质量工作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办文〔2014〕34号)精神,建立健全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强化考核结果反馈和运用,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和实行问责的重要依据。

 

附件:重点工作分工

 

                            2016年5月9日


主办单位:新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密市青屏大街86号 邮编:45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