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533/2017-00168
  • 新密市人民政府
  • 综合
  • 2017-07-15
  • 2017-08-08
  • 通知
  • 新密政文〔2017〕123号
新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密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工作方案的通知

新密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新密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新密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工作方案》已经2017年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7月15日

 

新密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深入推进我市质量强市活动,全面开展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工作,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质检质〔2012〕179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充分发挥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省郑州市工作时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以下简称“三个转变”)重要论述,按照“融入郑州、对接空港、创新驱动、持续转型”的总体要求,把质量发展作为强市之道、强市之策,牢固树立质量优先、以质取胜的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我市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追求卓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为实施质量强市,推动我市转型升级、科学发展,逐步形成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和比较健全的质量监管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格化建设,全市综合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培育形成一批质量管理优秀、质量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的优势企业,建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质量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人民群众对我市总体质量水平比较满意,确保2017年底启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为建设“富裕文明、绿色生态、平安和谐、公平有序”的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密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三、具体目标

(一)质量管理水平

全面实施“质量提升”“品牌带动”和“标准引领”三大主体工程。质量基础明显加强,质量安全明显改善,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质量管理水平

宏观质量管理措施

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管理成效

①建立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等质量工作协调机构,组织开展质量强市工作。②制定质量发展规划,并将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③将质量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评价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依据。④建立质量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质量工作的经费投入逐年增长。

①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②建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③制定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建立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机制;④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建立起执法联动机制;⑤建立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妥善解决质量问题;⑥政府出台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政策措施。⑦有与产业配套的质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①定期发布质量状况分析报告,质量总体水平逐年提高。②定期开展人民质量满意度调查测评,人民质量满意度逐年提高。③建立知名品牌示范区;有10个以上河南名牌、著名商标等省级以上名牌,其销售产值占30%以上;有2个以上企业获得省辖市级以上政府质量奖;有2家以上企业获得河南省工业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3A称号。

(二)产品质量水平

1.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农产品、食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质量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培育一批质量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的产品。

产品质量水平

质量发展指标

质量安全指标

质量水平指标

①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50%以上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模式,50%以上统计质量损失率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②制订1个以上国家或行业标准,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35%。 

①农产品、工业品、食品抽查合格率分别达到96%、93%、94%以上,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达到96%以上;②生产许可、强制认证产品100%持证生产;③未发生区域性、行业性及重大级以上质量安全、特种设备事故。

①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93%以上;②主导产业已制定行业协会标准或企业联盟标准的,有6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实施;③5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采标。

2.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水平大幅提高,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较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工程项目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不断提高保障房工程建设质量水平,房屋住宅性能进一步提升。

工程质量水平

质量发展指标

质量安全指标

质量水平指标

①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交验合格率100%,大中型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其他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②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实施节能设计标准。

①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覆盖率达到100%,结构安全等重要使用功能质量问题投诉率按套控制在0.5%以下,一般性质量问题投诉率在1%以下;②未发生因工程质量引起的在建和已建建筑物倒塌事故。

①创建2个以上地市级奖项工程。②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

3.服务质量

实现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建成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或接近国家先进水平。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培育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在医疗、餐饮、旅游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凝聚中原文化特色的服务名牌和精品服务项目,服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顾客满意度指数不断提高。

服务质量水平

质量发展指标

质量安全指标

质量水平指标

①建立县级以上服务业标准化示范点5个以上,完成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2个以上;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八个领域的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

未发生重大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服务质量安全事件。

①30%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推进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全部取得质量管理认证;②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率分别达到85%以上。③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率分别达到80%以上。

4.生态环境质量

到2017年底,实现“一个削减、三个提升、三个改善”的总体环境目标,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城市环境竞争力大幅提升,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有效保障环境安全,稳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为建设全国最佳人居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序号

要     求

1

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5%。

2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92.5%。

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6dB(A),城市道路交通噪声≤68dB(A)。

4

建成区水体水环境质量消除劣Ⅴ类水体。

5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常规监测因子达标率≥98%。

6

完成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削减目标。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达到郑州市规定目标值。

(三)质量文化及质量基础指标

形成符合我市特点的质量理念和质量精神,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质量诚信体系。严格企业主体责任,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各项质量基础保障有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质量文化及质量基础指标

序号

要     求

1

建设1个以上河南省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2

建立以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档率大于80%。

3

预包装产品建立以物品编码等为溯源手段的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档率大于80%。

4

重点行业建立质量技术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5

政府质量奖、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提高宏观质量管理水平

1.成立专门的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工作领导组织,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着力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促使质量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2.制定耐材、服装、造纸等主导产业质量发展规划,出台支持质量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

3.构建质量工作长效机制。把质量发展作为我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以产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度等指标为核心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质量状况分析制度,提升质量统计分析能力,定期分析全市重点产业质量状况、质量竞争力水平和发展前景,形成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全市质量分析报告,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质量分析数据。

4.突出重点,精准把握推动“三个转变”。围绕实施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积极推进质量、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等管理体系认证,深入开展“质量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5.建立健全质量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质量工作考核机制,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推动全市质量工作统筹协调发展。

6.建立健全质量工作激励机制,加大质量工作投入力度,为质量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7.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日常防控、舆情监测、隐患排查、紧急处置、事故调查、信息发布等制度。

8.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推动建立企业、行业协会、保险以及评估机构合作,降低质量安全风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机制。

(二)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9.健全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加快构建安全环节责任追溯链条,确保不出区域性、系统性和重大、特大质量安全事故。

10.全市企业要逐步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引导企业落实首席质量官制度。在全市企业推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企业要履行质量担保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

11.围绕产业优势建设质量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技术保障。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构建“检验检测+孵化培育+技术支持+增值服务+互联网”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建设服装(国家级)、耐火材料(省级)质量技术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12. 强化计量基础支撑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完善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加强集贸市场计量器具、道路交通监控设备、医疗设备等人民群众关注热点的计量管理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体系,促进降本增效、节能减排,加强能源计量工作,建立起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检测平台。

13.推进认证认可工作。建立健全行政监管、认证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加强对强制性认证产品和自愿性产品的监管。推动卓越绩效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等标准在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及新兴产业的广泛应用。

14.建立以预防为主的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管理体系。抓好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四个环节。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科学确定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措施。

15.建立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完善监管工作中的信息反馈和会商机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16.探索建立产品质量伤害监测体系。在骨干医院收集、统计、分析与产品相关的伤害信息,评估产品安全的潜在风险,及时发出产品伤害预警。

17.大力开展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严厉惩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分子。加大对食品等产品的监督抽查专项经费支持,加快推行抽查结果和后处理结果“双公开”制度。

18.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加强源头管理,坚决查处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肉菜生产、流通追溯体系。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工作,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9.在餐饮行业积极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以确保公众饮食安全为中心,加强餐饮服务消费环节经营许可和许可后续监督管理工作。

20.强化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源头监管,在医药行业强力推行GMP、GSP等技术规范,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21.各有关部门加强与检验检疫部门的合作,提升进出口商品监管能力,及时有效处置突发性进出口商品质量事件。

22.保障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及应急预案,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属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特种设备“一岗双责”制度;针对特种设备增速快,数量多的严峻形势,要积极运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

23.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每年定期开展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市场的专项执法整治;加大对关系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消费品的监管力度。突出对儿童用品、食品相关产品、药品、化妆品、农资等重点消费品的监管;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开展商标权保护专项整治,健全和落实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大质量违法行为的刑事司法打击力度。

(三)加强品牌建设

24.健全品牌发展机制。制定并实施品牌发展的规划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全国品牌价值评价工作,鼓励将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驰名商标产品、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25.加强品牌示范引导。巩固“河南省新型耐材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成果,扩大品牌影响,带动我市耐材产业转型升级。

26.开展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优质工程等省级质量先进称号为目标,依托一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两个郑州市级专业园区,紧抓2个千亿级(新型耐材、品牌服装)、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环保科技、绿色造纸、电力能源、消防装备、中医药、家居建材、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建设,以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载体,引导企业注重品牌质量,加强品牌保护和宣传,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力度,创立自主品牌,发展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示范区。

(四)实施标准引领

27.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先进技术标准体系,围绕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拓展现代服务业标准覆盖面,完善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餐饮、旅游、家政服务等民生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28.强化农业标准化工作。紧紧围绕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完善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

29.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大力加强新型耐材、品牌服装等主导产业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承担各类专业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基本消灭无标生产。大力推广专利标准化工作,以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0.构建完整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城乡安全保障标准化体系建设。在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服务等领域广泛开展服务标准化活动,提高公共服务标准覆盖率。

31.建立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围绕耐材、服装、造纸企业,积极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

(五)提升产品质量

32.全力提升产品质量。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增动力,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质量控制、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产品质量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

33.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研究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

34.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展产品质量对比提升活动,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

35.农产品、食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工业品、食品抽查合格率分别达到96%、93%、94%以上,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达到96%以上;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培育形成以质量、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

36.稳步提升环境质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加强PM2.5监测治理。实施污染物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双控制”,注重燃煤锅炉拆除和改造“双推进”,突出电力行业和水泥行业“双提标”,强化机动车污染和施工扬尘污染“双防治”。

(六)提升工程质量

37.大力提升工程质量。贯彻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管等环节及有关中介代理机构的监管。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突出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等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工程质量检测等制度,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落实工程质量责任,不断提高保障房工程建设质量水平。

38.加强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管理,突出抓好新型城镇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做好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进场管控,强化市政设施安全监管,保证市政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七)提升服务质量

39.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在服务业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以提升顾客满意度为重点,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以实施标准化为手段,规范提升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推进现代物流、金融、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和品牌化,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40.推动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旅游等高成长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质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启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活动,打造1—2个全国文化旅游品牌。心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青屏宾馆创建成郑州市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承誉德大酒店创建成河南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的质量和水平。

41.在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综合运用标准、计量、技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手段,培育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服务企业。

42.在生活性服务领域,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力争培育形成凝聚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务品牌和精品服务项目。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效益大幅提升,顾客满意度明显提高。

(八)倡导质量诚信

43.倡导质量诚信。推进质量信用信息大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质量信用与金融、税务等部门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

44.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健全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息记录;建立质量失信惩戒制度,对企业质量失信“黑名单”和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进行信息公开,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质量违法行为;探索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和实施对列入“黑名单”企业严格监管的措施。加快推进质量信用信息化建设。

45.加快工程、服务、环境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把质量不良记录纳入质量信用档案管理;推动一批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建立质量诚信制度,将质量诚信内容纳入联盟标准,并作为政府质量奖、名优产品等评价的申报前提条件。

46.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形成健全的投诉渠道。“12315” “12365”“12312”等各类质量投诉热线畅通,及时有效解决群众质量投诉,提高公众对质量投诉信息平台认知度。

47.建立健全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积极推进质量仲裁和质量鉴定,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

(九)弘扬质量文化

48.加强质量舆论宣传。深入开展“承华夏古韵,铸品质新密”新密市质量精神、质量理念和质量月宣传活动。建设质量公益广告,命名一条耐材大道、办好一所质量学校,设立“质量课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质量意识,开展质量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树立企业质量文化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49.建立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质量教育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在示范学校设立“质量课堂”,安排质量专家向中小学生普及质量法律法规,讲解产品质量知识、产品安全常识及防止不安全产品伤害的简单技能。

50.设立质量公园,传承质量文化。以企业为主体建立10个以上特色鲜明的质量主题公园。设立“质量名言”休憩石椅、“质量之路”地刻长卷、“质量之印”主题雕塑等,突出质量文化特色,在古密大地普及质量文化基因,绽放品质新密之花。

51.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培训,在全市企业积极推广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等现代管理方法。鼓励企业开展质量攻关活动,并对攻关成果进行评审、奖励、推广,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企业开展质量改进、质量风险分析、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鼓励企业进行能源管理、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和节能、节水、节电、节油、可再生资源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推广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

52.开展市民质量满意度调查工作,将百姓关心、政府重视的问题作为测评重点,客观把握全市质量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及时改进质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弱项,使广大市民真正享受质量发展成果。

53.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质量强市工作,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为质量发展提供各类市场要素和优质服务,建立质量强市示范单位10个以上,逐步形成质量工作多元发展格局。

54.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各类质量教育培训,培育一批专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质量人才队伍。积极推动首席质量官人才建设,组织首席质量官资格教育培训。

55.倡导科学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形成全社会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

五、任务及职责分配

任务及职责分配见附件。

六、工作进度安排

(一)启动阶段(2017年7月10日前)

1.召开全市创建工作启动会议。

2.按照职责分工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

(二)整理资料申报(2017年7月10日前)

按照《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关于2017年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申报工作的通知》(质检质函〔2017〕35号)要求,递交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申报表等资料。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1.调整新密市质量强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主管质量工作副市长任副组长,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质量强市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2.市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工作的整体规划,组织实施、统筹协调、督促考核、申报及迎接验收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负责做好本系统、本单位任务落实、支持配合、情况反馈等工作,确保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工作方案、目标任务分解、日常管理等工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质量强市工作。形成上下联动,组织有序、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财政支持

市政府设立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工作专项经费,加大对科技创新、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体系建设、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质量公共服务平台等工作的投入力度,为创建工作提供财政保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大对质量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三)严格责任

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创建工作任务分配至各成员单位,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责任单位行政正职为第一责任人。在落实任务时要做到定科室、定岗位、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限、定工作质量和数量,确保任务明确。

(四)督查考核

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督查考评办要建立台账,细化目标,对各责任单位、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完成情况认真落实周督查通报、例会推进和月考核讲评、查漏补缺制度,年终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对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的责任单位给予表彰,对措施不力造成工作被动、影响整体进展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分管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新密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工作任务分解表

 

主办单位:新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密市青屏大街86号 邮编:45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