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8日在新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新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艳艳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新密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7.20”特大暴雨灾害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围绕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主要指标稳中加固。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13.3亿元,增长1.8%,三次产业占比为4.0:51.0:4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规划编制引领全局。全市上下广泛参与、集思广益,不断修改充实、完善提升,高质量编制了《新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阐明了未来发展思路、定位、目标和重大任务举措,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密提供了行动纲领。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民生实事、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强项目建设和谋划储备,全市共谋划推进重点建设项目302个,其中省、郑州市重点建设项目42个。进一步优化项目推进机制,夯实项目主体责任,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完成投资272.4亿元。灾后重建成效显著。面对“7.20”特大暴雨灾害,全市上下勠力同心,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供电、供气、供水、通讯设施迅速恢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秩序正常保障,房屋修缮加固10月底全部完成,原址重建12月底全部完成,“1+16”集中安置项目全部开工,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持续开展,谋划灾后重建项目341个、总投资24.2亿元。疫情防控有效开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围绕“圈住封死捞干扑灭”,坚决落实“四早”措施,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坚持扁平化指挥,强化基层群防群控,科学布局核酸检测点和疫苗接种点,压茬推进“重点人群+全员”核酸检测,有序推进疫苗接种,筑起战“疫”坚固防线。
(二)产业基础更加坚实
工业扩量升级。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业项目115个、总投资275.2亿元,争取科技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5317.45万元。国家863郑州(新密)科技创新园等5个小微企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安耐克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康宁特、华威齿轮等21家企业被认定为郑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成全市1450个制造业企业“亩均论英雄”分类综合评价。持续开展“三大改造”,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制造名单企业各1家,新增智能化改造企业24家、“两化融合”对标贯标企业27家、“上云”企业787家、“上链”企业86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4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服务业提质增效。积极组织开展 “五一嗨购” “十月放价、喜迎国庆”、“生活家电百万补贴”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新培育省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郑州市电商示范企业3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5.8亿元。举办伏羲山杏花节、梦祥国潮白银文化艺术节、中国民宿发展大会、第三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入选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初步完成,全市共接待各类游客110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5亿元,特别是“十一”期间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实现在全省文旅景区中客流和营收“双第一”。农业稳定发展。加强暴雨灾后生产恢复技术指导,指导蔬菜倒茬改种3600亩,开展农作物叶面追肥和病虫害飞防9.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2.15万吨,修复重建畜禽养殖场(户)994家。启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30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2家,5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更具活力。持续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积极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加快推进在市场准入、用地规划、环境评价、行政审批等方面放权赋能。核心板块腾出土地329亩,建成内部道路10条。
(三)城乡建设协调并进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三项工程、一项管理”高质量推进,未来大道北段、郑风大道、裕中路、兴业路等城市道路通车,15个老旧小区、14个城乡结合部综合改造工程竣工,古城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启动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稳步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热线12319运行良好,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6%以上,回收利用率36%以上,生活垃圾分类推广示范项目稳步推进。雪花山森林运动公园开园,新建游园、微公园6个,新增绿地面积59.4万平方米。公用事业扎实推进,建设充电桩300个,建设城区新增供暖入网面积30万平方米。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完成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中期评估。“三年强村计划”深入推进,8个美丽乡村精品村、28个示范村加快建设,人居环境“三清零”工作全部完成,荣获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县(市)。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在全域范围内推广注册开放式数字平台,平陌崔沟、城关甘寨等12个数字乡村试点村初见成效。基础设施加快建设。G310郑州市西南段改建工程主线全线贯通,S317线郑州境新郑机场至新密改建工程加快推进,焦平高速荥阳至新密段开工建设,G234前期手续加紧办理。新建5G基站654座,市域内5G信号覆盖面不断扩大。实施城乡一体化天然气配套工程,完成燃气管网建设20.6公里。
(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组织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建立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和特邀监督员工作机制,坚持“以查促改,以评促优”,我市在2020年度省评价中排名全省104个县(市)第15。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实现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集成服务。全程网办政务服务事项比例和网办深度不断提升,“零跑动”“一次办”“马上办”“就近办”事项持续增加。扎实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攻坚行动,完成征收1514.16亩,供应5072.27亩,闲置处置746.25亩。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运营提质增效,累计入驻企业199家,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落地产业化项目24个。创建省级研发中心3家,新增科技型企业61家。成立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推动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新型材料行业人才培养。招商引资提质增效。聚焦行业龙头,突出招大引强选优,签约招商项目18个,其中,百亿级头部企业项目2个、高质量发展项目3个、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4个,超额完成“125”高质量招商任务。实际到位省外资金92亿元,吸收境外资金2.5亿美元。
(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完成110家企业工业炉窑综合治理、16家涉及VOCS企业“一企一策”提升整治,燃煤锅炉全部清零,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年优良天数253天,居郑州县(市)区首位。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管理,双洎河马鞍洞断面水质达到省定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信息采集任务,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国土绿化5800亩、森林抚育11000亩,完成曲梁河西路、超化王岗路等6条廊道绿化建设。扎实推进河长制,河库“清四乱”“三污一净”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实施5个水土保持治理项目,治理面积14平方公里,溱水河综合治理项目有序推进,大磨岭煤矿矿排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已经开工。“三区两线”治理任务全部完成。
(六)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完善防返贫监测及帮扶工作机制,对新识别“三类户”组织县乡村三级帮扶人开展“一对一”帮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投入1.56亿元,谋划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202个。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促进就业活动,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40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44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新城实验初中、育才街小学、政通路幼儿园等一批学校建成投用,报恩街学校、大鸿路小学等新建项目有序推进。完成700间教室采光和照明改造。积极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创建郑州市优质普惠民办幼儿园4所,培育郑州市新优质初中6所。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市中医院被授予全国“血栓防治中心达标单位”,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综合发热门诊)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院“中医药融入妇幼健康管理”课题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第四届妇幼健康科技成果奖。5家医疗机构和1家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能力。药品继续全部执行零差率销售。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全市各类社保险种累计参保人数达到62.4万人,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8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发放高龄津贴,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救助等,发放各类救助金1.5亿元。市中心敬老院竣工,全市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精品文体活动扎实开展。建设图书馆分馆6个,实现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开展非遗项目麻纸制作技艺进学校、进社区体验活动7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32场。更新健身路径20条,建设多功能运动场1个,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6场。安全稳定常抓不懈。汲取灾害、事故教训,全面加强各领域、各行业安全监管措施,坚持“稳”字当头,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及早梳理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整治网络乱象,强化社会面管控,全市经济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成绩来之不易,特别是在防汛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同时,在综合因素影响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外围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特大暴雨灾情和多轮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叠加,我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重大项目偏少,龙头企业不强,消费动力和创新能力偏弱,招商引资质效有待提升;防灾救灾和应急处置体系不够完善等。这些都需要在下步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重点解决。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省委实施“十大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新密市委“三区两强一基地”战略目标加快实现的关键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郑州市委和市第六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整体工作争先进成高原,重点工作创一流起高峰”为总要求,锚定“两个确保”,开展“三标”活动,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全力打造“三区两强一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振兴引领区、县域治理样板区,经济强市、生态强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扎实走好生态立市、工业(制造业)强市、文旅兴市之路,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当示范走前列,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郑州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贡献新密力量。
按照总体要求,结合发展需要,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强度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围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积极落实减税降费、灾后重建、提振消费等各项惠企利民政策,加大融资、物流、用工等生产经营问题解决力度,真正做到服务优质、效果明显、企业和群众满意。完善财政性资金“贷存挂钩”考核制度,鼓励各金融机构向上争取更多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有效信贷支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谋划实施213个三级重大项目,常态化抓好“三个一批”活动,确保全年完成投资353亿元,重点推进好年景功能肥料科技园、交广交通科技装配式构件等项目竣工投产,推进古城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普洛斯郑南智慧物流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郑州瑞泰耐火节能低碳复合新材料技术智能化升级改造、河南逸祥卫材扩建等项目加快进度。切实保障消费供给。重点围绕时尚购物、特色餐饮、汽车家电、旅游观光、文娱休闲等领域,在全市各大商圈、商场、特色商业街、旅游景区联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消费活动,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营造消费氛围。充分发挥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拉动作用,动员全市各个乡(镇、街道)多平台多渠道开展汽车促消费团购宣传活动,配套发放汽车、百货、餐饮消费券,激发消费潜力,提升消费能级。统筹推进灾后重建。坚持安全为要、质量第一,统筹各项资金来源,强化土地保障供应,加快推进集中安置点建设进度,同步完善配套设施,确保6月底前完成多层集中安置区主体建设任务,三层及以下项目达到交房条件;8月底前多层项目达到交房条件,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受灾群众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开工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和水毁修复重建项目、河道水毁恢复重建项目,汛期前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安全度汛。加快推进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应急能力提升等领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持续抓好疫情防控。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完善疫情防控应急指挥机制,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同控,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检测,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战。
(二)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新技改”项目60个,新增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应用示范企业1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2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家、对标企业25家、“上云”企业450家、“上链”企业80家,培育一批郑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园、农民创业园建设。建立重大工业项目调度机制,重点推进凯翔实业耐火材料生产基地等制造业项目建设。支持现代服务业品牌发展。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以金巴斗、中强光年商业综合体为重点,着重培育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鼓励商业综合体、大型商超、协会开展“扩内需促消费”“消费嘉年华”等活动,力争“周周有促销,月月有活动,常年不断线”,挖掘释放消费潜力。加快编制《新密城市旅游概念性规划》,推进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海洋王国、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等重点文旅项目,进一步提升新密文旅品牌,积极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探索新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房地产业复苏。同步发展电子商务、金融、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培养现代农业特色发展。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2万吨左右、蔬菜年产量达到23万吨左右。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新增都市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以上。以推广特色农产品网销、建设农村电商物流为重点,积极打造“线上营销+线下物流+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规划建设2个农业产业强镇。
(三)统筹加大城乡建设,促进全域协调发展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完成《新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古城周边区域市政管线综合规划编制和古城核心区市政管网施工图设计。稳步推进市政设施建设,实施龙潭路西延、政通路南延工程。完成新华路街道4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项目。实施城北组团、城市供水工程优化改造、引水入密配套管网改造、古城管网改造等供水项目。新增绿地40万平方米,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全面推进“城市大脑”一期11个部门18个数字化项目落地见效,打造一网通办、智慧旅游、应急消防、物联环保等新密特色场景不低于30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力争每个乡镇培育1—2个年收入超百万的强村富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示范村镇创建活动,创建7个示范镇,每个乡镇新增创建2—3个示范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新建示范村、精品村20个,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线路6条,申报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加大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18个中国扶贫基金会 “便民桥”项目。加大城乡基础建设。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水毁路段恢复重建任务,确保G310建成通车、S317新密境主线贯通,加快推进焦平高速新密境项目建设,做好G234、K2线、环伏羲山旅游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大隗镇污水处理厂、苟堂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灾后修复重建工作。新建5G基站330个,逐步实现城区、镇区、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
(四)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着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综合体高效优质运营,力争培育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引育领军人才(团队)10个、落地产业化项目8个以上,开展对接交流、项目路演、论坛、培训等各类科技活动20次以上。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增强科技金融服务,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力争建设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5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科技型企业40家。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加快推进民生关切、涉企服务、人才服务、创业创新等重点领域高频服务事项一网式集成套餐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推动实现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90%以上,承诺时限内办结率及“一窗”分类受理率100%。完成2022年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全面建立工业项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积极推广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做到“平台之外无交易”。全面完成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谋划建设碳中和科技创新产业园。着力加快开放合作步伐。编制产业链图谱,制定招商地图和专业化招商方案,实施系统、定向、精准招商。落实外贸贷、出口退税资金池、跨境电商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企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网上参展等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境外投资、工程、劳务融合发展,全力以赴稳定对外经贸工作。
(五)坚持生态治建并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持续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扬尘灰气治理,动态清零“散乱污”企业,促进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我市重点企业绩效分级审核工作,力争秋冬季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A、B企业不低于30%。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推进“四水同治”,筹建双洎河水质自动微型监测站,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水污染排放重点行业达标提标改造,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构建生态系统。推进国土绿化示范点创建工程,新造林1600亩、森林抚育2100亩。加大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建立城市外围生态屏障。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全域覆盖的林业资源和名木古树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对有水库的乡镇建设围库林,对有河流的乡镇实施河道两侧绿化,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开工建设溱水河综合治理文明之颂和生态大雅两个项目,实施南水北调引水入密工程扩容改造等工程,建成大磨岭煤矿矿排水综合利用项目,积极探索“河长+民间河长”工作机制,持续改善水生态。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全面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六)优化均衡公共服务,夯实为民造福基础
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受灾人员救助政策,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就业社保政策。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落实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推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实际人群全覆盖,全面落实社保基金预决算制度。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巩固提升“双减”和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成果,全面完成教育系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快推进开阳路幼儿园、曲梁镇风尚街小学等学校建设,新增保教学位2610个、小学学位1080个。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制,加强重大疾病防控。继续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强化基本药物主体地位。以市中医院为龙头,持续建设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协作单位,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市人民医院和郑州中康医院医康养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智慧健康工程建设,完成7家二级医院院内系统与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群众救助帮扶。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开展扶贫济困、赈灾救孤、扶老助残、助学就医等慈善活动。落实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制度,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加快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时准确发放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提升“一老一小”照护服务能力。增强全民文体素养。持续免费开放图书馆、城市书房,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开展“公益课堂”“群众文化活动”“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巩固书香新密建设。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年末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35人。抓牢社会大局稳定。编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严格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落实,加快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完善金融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全力推进问题楼盘处置化解,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做好文明行为促进、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精神文明建设、消防安全、妇女儿童关爱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民兵力量建设等民生保障工作,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 2022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