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533/2018-00082
  • 新密市人民政府
  • 计划
  • 2018-02-13
  • 2018-03-02
  • 通知
  • 新密政〔2018〕2号
新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密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新密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新密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的

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新密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8年2月13日

 

新密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以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气象现代化,努力提高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科学制定“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的基础。根据《河南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郑州市气象现代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新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气象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新密气象事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市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以城镇气象服务为中心,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精细化预报、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和“一流台站”建设为重点,项目带动,彰显特色,融入发展,积极服务郑州都市区新密组团建设。初步建成了由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在推进新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福祉安康、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成效

一是政府主导,气象现代化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新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现代化工作,并将其作为推动我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体系建设的重要契机,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新密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二是项目带动,气象现代化综合水平快速提升。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组织实施了新密市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炮站建设(2个一级、2个二级)、新密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新密市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新密市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三是彰显特色,气象服务成效更加显著。在气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围绕新密战略定位,注重立足新密实际,突出本地特色。四是融入发展,气象融入地方工作程度不断加深。先后将气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融入政府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地方气象事业人员、经费问题;气象防灾减灾“两个体系”建设、三农专项、人影、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全部足额到位。

(二)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

成立了由28个部门参加的新密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新密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加强气象与农业、水务、环保、邮政、国土、安监、电信等部门合作,大力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向乡镇和农村延伸。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农村气象信息员建设迅速,全市已发展300多名农村气象信息员;开展全市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三)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明显提升

建成了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区域性强对流诊断分析预报、灾情直报与信息共享等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定期发布汛期、春播、三夏、麦播期短期气候趋势预测,滚动发布月、季短期气候预测。预报准确率逐步提高,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5%以上、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3%,日最高、最低气温平均误差在2℃以内。

气象信息覆盖面明显扩大并积极向基层、乡村延伸,建成了包括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大屏幕、大喇叭等在内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发布渠道,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更加规范、高效。加强对公路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气象服务的社会公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达到90%以上。

(四)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断增强

气象探测装备系统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依托郑州市气象局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探空雷达和新密市遍布乡镇的29套各类自动气象站,建立了基本满足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较为先进的综合观测体系,显著提升了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能力和装备保障能力。

特种、专业和资源气象观测网进一步完善。新建自动土壤水分站3个、设施农业小气候自动监测站2套,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建雷电监测仪2套、卫星通讯平台1套,气象应急处置和机动观测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气象服务效益凸显

“十二五”时期,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了气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作用。一是建立以城镇精细化预报为核心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重点提升城镇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二是探索了多种服务模式,开展了以社区和都市农业园区为基本模式的直通式气象服务。三是做好了汛期气象服务、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重点项目气象保障服务和应急气象服务,做到了决策服务领导满意,专业服务用户满意,公众服务群众满意。

(六)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显著

初步建成了在西北部山区以12套远程控制碘化银地面催化系统(燃烧炉)为主、全市以3套火箭发射架和3门增雨高炮为主的常态化、立体式、生态改善型人影作业系统。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96批(次),为我市防灾减灾和生态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

(七)气象依法行政取得重要进展

地方气象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市政府相继出台了3个规范性文件,深入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气象法制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构建了“省局监督、市县联动、机构健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新型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认真履行行业管理、雷电灾害防御、施放气球活动、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防御等一系列社会管理职能。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到位,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型行政执法水平显著提高。

(八)人才和科技支撑显著增强

气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与2010年底相比,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50%提高到62.5%;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增加1人;本科以上学历由52.5%提高到75%;新增研究生学历2人。

根据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需要,在全省率先建成“功能集约化、业务一体化、服务便捷化”的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并作为全省县级综合业务改革的样板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气象科技支撑水平。

(九)气象文化建设呈现新局面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精神文明与气象文化建设,新密市气象局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5年来,针对不同群体安排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已达30余次,接待公众8000多人次。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进入决战阶段。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引领,抓好“十三五”谋篇开局,统领科学发展。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

1.气象服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需求。“十三五”时期,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实施带动下,在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四个河南”建设的引领下,在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密次中心功能定位下,在“融入郑州、对接空港、创新驱动、持续转型”发展总要求下,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财富日益积累,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气候风险更加突出,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和幸福指数,高质量气象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对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适应需求变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气象服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市绿色发展压力更大,大气污染治理、节能降耗面临很大难题,迫切要求理清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因势利导、善加利用,创新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加强对需求侧特征和变化的调研了解,更好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气象服务产品有效供给。

2.气象现代化要主动跟上科技发展新步伐。“十三五”时期,新密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转型”和“抢抓机遇、奠定基础、确立地位”的关键期,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变化,这对我们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气象事业结构、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出新要求。同时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我市正以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为载体,以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推广运用为重点,加快发展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智慧服务,这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和新潜力。我们要主动跟上科技发展新步伐,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充分发扬滚石上山的精神,确保现代化目标如期实现。

3.气象改革要主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随着国家各项改革举措的不断出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防雷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深入推进,气象改革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全面深化气象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要主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加快建立完善适应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主动破解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新难题。譬如,面对极端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风险更加突出的趋势,我们如何持续提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部门、社会防灾减灾的整体合力;面对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我们如何加快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等。我们要以问题倒逼改革,迎接发展挑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努力推动新密气象事业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认真贯彻新理念

1.突出创新发展。要把创新作为引领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科技引领,突出创新驱动,更加依靠科技和人才,努力在关键科学领域及核心业务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连接“必要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信息技术途径,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促进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变革,实现气象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的深度融合。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完善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为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创造新的机遇、提升新的动力、提供新的支撑。

2.推动协调发展。把推动协调发展作为气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以服务深化提升“双城、四镇、多点”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新密新区(产业集聚区)成片区开发,着力构建强功能高承载多层次的现代城镇体系,努力打造郑州都市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引领,增强服务发展的全局性,拓展服务发展的新领域。紧扣我市气象现代化推进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重视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统筹协调各业务系统的发展,统筹协调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不断增加发展的整体性,着力补强制约气象现代化发展的“短板”。

3.重视绿色发展。当前雾霾等大气污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及优质服务要求越来越强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致力气象服务产品的精细化、个性化发展。围绕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气象服务,厚植气象业务服务优势,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美丽新密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4.坚持开放发展。坚持深化部门合作,努力形成深化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以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突破气象核心业务技术等为重点,统筹用好部门内外资源,为气象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增添取之不竭的新活力、拓展共同发展的新空间。

5.强化共享发展。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牢固树立防灾减灾红线意识,把服务保障新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对气象服务精细化需求作为谋划气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加快发展智慧气象,加强防灾减灾,让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

三、“十三五”新密气象事业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把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作为基本动力,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全面加强部门党的建设作为政治和组织保证,持续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着力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增强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密次中心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的基本属性和地位,始终把服务和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努力发展“三个面向”气象服务,不断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2.坚持服务需求牵引。紧紧围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密次中心建设,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作为气象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需求牵引公共气象服务,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气象事业发展水平。

3.坚持创新驱动。以着力破解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为重点,积极推动气象业务、服务、管理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统筹郑州气象现代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新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凝练气象工程和各领域建设项目。

4.坚持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加快气象法治工作进程,努力破解影响和制约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难题,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改革气象业务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完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努力实现气象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新密市气象事业要在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气象现代化装备和技术应用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气象机构改革稳步发展、探索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发展道路等5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率先建成先进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率先建成城镇精细化气象预报和服务系统,率先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城乡一体化。基本建成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建设指标要达到以下水平:气象观测站网密度达4.5公里,城市气象观测站网密度达3公里;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5%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到90%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30分钟;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90%以上,气象公共信息社会覆盖面达到100%;气象服务满意度不低于95%;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95%以上;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十三五”新密气象事业发展建设主要任务

(一)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调整、优化气象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增加站网密度,提高自动化观测水平。加快推进大气电场仪、自动气象站等在重点区域的加密布设,尤其是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和生态环境治理区的加密布设,消除气象灾害监测盲区,增强获取高时空分辨率降水观测信息能力;在气象灾害关键区域和敏感区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以地面监测系统为主,包含雷达、卫星等多种探测手段的立体观测系统和优势互补、运行稳定、保障有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综合气象观测网。

(二)提高精准化气象预报预测水平

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提高灾害性天气快速诊断及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建立预报到乡镇,气象灾害关键区域和敏感区内到社区的气象预报体系;建立城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完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业务;发展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完善暴雨实时监测预警和强对流天气短临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强化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业务;提高降水、灾害性天气和其它极端天气的概率预报水平。

(三)发展公共气象服务

加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密次中心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决策气象服务,将决策服务内容扩大至气象实况监测、预报预测预警预估、极端事件监测、灾情与灾害分析、灾害风险与防御、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加快公共气象服务基础信息收集系统和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建设,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多样性、精细化和城乡气象服务的均等化。继续加强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完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信资源,逐步建成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覆盖城乡、立体化的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和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提高发布的时效性。建立气象、水务、交运、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健全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

(四)增强气象为农服务现代技术保障能力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防御气象灾害风险能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建立精细化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建立广泛覆盖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体系,提高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移动观测与应急调查能力,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农业的气象科技支撑能力。       

(五)加强生态环境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能力。实现环境空气监测信息与气象观测信息的实时交换和应用,联合环保部门共同建设大气污染立体综合观测站,提高空间气象监测及扩散条件预报分析能力;进一步增强霾、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光化学烟雾环境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建立重污染天气会商及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生态气象观测网络,提升对森林等生态区域的气象监测能力。建立生态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强化生态气象评估。   

(六)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细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区划,进一步做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等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加强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工作,提高人工增雨(雪)作业的科技水平、反应能力、整体效益和作业效果评估技术水平。

(七)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基础

开展气候变化敏感区域和领域的气候变化监测。拓展气候变化监测要素和范围,实现从单一的气温、降水等气候变化本身延伸到城市积涝、物候变迁、农业种植制度更替、流行疾病传播等综合监测。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市农业、水资源、能源安全、人类健康及重大工程等领域(行业)影响和脆弱性综合评估技术。

(八)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加强高素质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和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注重气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软实力”的提升。以科学计划、科研项目为纽带,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和管理,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努力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气象预测预报、综合气象观测等气象科学技术上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完成“十三五”的各项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九)统筹协调,增强气象现代化整体实力

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在气象事业总体发展中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作用,完善双重领导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推进新密气象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以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导向,加强气象法治建设,为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重点建设内容

重点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提升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智慧气象业务平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西北部山地旅游气象监测预报系统5项工程。总投资300万元。

(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提升工程

完成作业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完善新密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建设;利用双牛山、李湾水库2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炮站建成旅游生态、森林防火、水库蓄水作业区;利用得心农庄、白寨史沟2个标准化炮站建成特色种植、休闲农业、生态林防护作业区。总投资30万元。

(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

建设覆盖新密的立体化、精细化、自动化、全覆盖、全天候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快捷高效、均等共享的装备保障和信息网络数据处理体系;高分辨率、预警时效早的城镇精准化预报预警体系;开放、有序、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及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00万元。

(三)智慧气象业务平台

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依托于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建成集综合观测、天气预报、灾害性预警、为农服务、运行监控、保障管理为一体的智慧气象平台。实现气象条件全要素监测、分析和灾害性天气关键气象因子临界告警;实现民生预报、决策预报、专业专项预报等精细化制作,精准智能发布,预报覆盖范围网格分辨率达到5*5KM,预报时效精确到小时量级;建立基于灾害性天气落区的精细化预警,基于预警信号种类、级别的决策服务对象,一键式实现灾害性预警信息的分类分级别精准发布;实现常规农用天气预报、乡镇精细化农用预报、设施农业天气预报、农作物遥感估产、农业生产的灾害预报与评估为一体的智能全面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总投资80万元。

(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开展事发点气象条件监测和现场应急处理气象预报服务。大力发展以位置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向信息发布为显著特征的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手段。完成新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部门联合、上下一体、管理规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并发挥作用。总投资30万元。

(五)西北部山地旅游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到2019年底,在西北部山区旅游重点路线和景区内关系游客安全的关键部位,科学合理布设低温、气温、湿度、能见度、风、雨量、气压等关键气象要素和负氧离子含量、紫外线、气溶胶等监测设备,有效监测由于海拔、局地地貌等因素引起的山地小气候,着力挖掘一些负氧离子含量高的景点和短时出现的气象景观,适应日益兴起的“好空气游”和“洗肺之旅”生态旅游新需求。到2020年底,建立山地小气候气象数据库,结合数值预报模式运算和格点化预报成果,建成西北部山区旅游气象预报系统;并通过影视天气预报、气象全媒体播报途径,有效宣传景区和合理引导游客旅游观光,做好山区旅游气象保障服务。总投资60万元。

六、政策与保障措施

实现新密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目标,必须高瞻远瞩,胸怀全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善于从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整体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制定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保障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切实加强对“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的领导和协调,始终把新密市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置于中心地位,强化与发展改革、财政、工信、交运、国土、旅游、环保、农业、水务、林业等部门协作配合, 做好与地方和各专项规划的衔接,明确目标,细化责任, 完善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推动规划落实。

(二)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渠道

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在明确国家气象事业和地方气象事业基础上,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事项和投资预算。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提高建设质量,发挥投资效益。

(三)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

“十三五”规划的落实,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切实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四)加强全方位开放合作

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深化省市、局市合作。

(五)加强支持政策制度体系建设

强化政策导向,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气象事业发展政策的环境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政策储备,为各项发展目标实现提供强力支撑。

 

主办单位:新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密市青屏大街86号 邮编:45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