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新密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2021年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3月17日
新密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的关键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新密市加快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新密市要紧抓历史赋予的重大机遇,立足新密市产业、区位等优势,持续提升新密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提质增效发展。
为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根据国家、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规定,制定《新密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在回顾“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十四五”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作为未来五年科技支撑新密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科技工作的重要依据,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是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十三五”时期,是新密市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新密市科技工作立足于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条件,着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聚焦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以应用促进创新发展,提高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十三五”期间,新密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融入郑州、对接空港、创新驱动、持续转型”的发展要求,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不断优化环境,构建科技创新链、人才支持链、全民创业链“三链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能级迅速攀升,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1.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新密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发展势头良好,全市整体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效明显,截至“十三五”末,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5200余件,较“十二五”增加1500余件;全市拥有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17项,河南省著名商标29件、国家驰名商标2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9亿元;创新投入力度和支撑作用有所提升,全市科技投入连年增长,财政科技共支出11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1%以上。
2.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规划引领,完善体系建设。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院所为依托、平台载体为纽带的新格局。高端创新平台建设颇具成效,建成政府主导的新密市级创新创业综合体1个,省级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3个,郑州市级星创天地2个,郑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创业载体孵化面积达到2.1万平米,建成政府引导、社会运营的创新创业平台5个,社会公共服务平台2家,新建成院士工作站4家,建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全市各级各类研发中心较“十二五”增加34家,总计达到160家,其中省级29家,研发机构体系基本成形,规上企业的研发平台覆盖率达到21%。
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集聚
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继续在新型耐材、装备制造、新材料、家居建材等重点行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并逐渐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达到62和234家,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实现翻番;同时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
4.双创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陆续出台各类人才政策,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的良好氛围,为新密市吸引汇集了一批创新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以企业科研项目为媒介,不断引进各类专家来密工作,截至2020年,新密市共引进“智汇郑州.1125”人才团队16个,较“十二五”增加13个,成绩显著;培育郑州市级创新企业家23名,引导企业签约院士2名,组建院士工作站4家。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先后承担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示范专项6项,有效破解行业发展技术瓶颈和难题。
5.农业科技稳步发展
重点关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0年,组织实施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项,建成省级星创天地1家,郑州市级星创天地2家。培育现代化农业产业龙头企业5家,开展农民科技培训6000余次。
6.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改善
深入开展科技教育服务,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持续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等活动,开展蓝领人才大比武活动,建设郑州市级科普(示范)教育基地7家。充分利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科普基地等平台开展各类科普和技术培训活动,累计培训人次过万。
7.科技平台载体建设加速
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后投入财政资金6亿元,在新密市产业集聚区建成17万平方米创新创业综合体,引入两家国字背景的专业团队进行运营,目前已入孵企业252家,成功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形成政企互动、双向发力的创新格局。
虽然“十三五”期间,新密市科技创新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科技驱动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需要在未来五年补短扩优:一是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较低,缺乏本级科技专项,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二是科研机构稀缺,财政对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主体吸引力有限;三是全社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较弱,缺乏有带动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不足;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掌控力不强;五是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有待突破,科技服务、科技人才、创新载体等环节仍不够完善。
当前,国内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都为新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十四五”时期是新密市聚焦“西美”,配合“南动”,按照“三个持续推进、三个有效突破”的要求,全力打造“三区两强一基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区域创新,培育创新主体,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汇聚创新要素,赋能社会发展,打造郑州创新创业活跃区的关键阶段。
1.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国际形势多变急变;与此同时,“碳中和”等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共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成为创新主角,为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引擎。
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因此,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工作而言,“十四五”时期,既是全面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关键期,又是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发展突破大国战略遏制的关键期。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要紧跟国家、河南省、郑州市的政策方针,把握战略机遇。一方面要补短板、强优势,培育新的科技创新点,另一方面要立足全球视角,积极推动国际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在密集聚,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理念和技术,开创新密市科技创新新局面。
2.区位优势带动科技创新要素集聚
新密地处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中心地带和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经济圈核心地带,应充分利用交通、人文生态、工业城乡等综合优势。在“十四五”期间,努力实现“三个在”目标(在全省发挥更大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同类城市竞争中形成更多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赢得更大影响力),在郑州大都市圈建设的关键时期,坚持“融入郑州、对接空港、创新驱动、持续转型”的方向,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创资源,建设创新联合体,与企业共建科研平台,培育引进各类人才,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构建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建设郑州创新创业活跃区,浓墨重彩打造“西美”新图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河南、郑州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郑州市委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围绕打造“三区两强一基地”,巩固经济强市地位,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区域创新,培育创新主体,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汇聚创新要素,赋能社会发展,形成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强动力,建设成为郑州创新创业活跃区域。为新密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不竭动力,为谱写新时代新密更加出彩绚丽篇章、郑州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贡献新密力量。
1.坚持深度融入区域创新网络
紧抓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以国家区域空间结构调整和产业专业为机遇,以新密市重点产业为依托,以郑州市“一区多园”政策为导向,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加强区域间平台协作、项目合作、要素流通、生态共建,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全面对接郑州区域优质创新资源,深度融入郑州区域创新网络。
2.坚持创新引领重点产业发展
聚焦科技创新重大需求,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关键技术攻关,统筹各方创新资源,催生发展新动能,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坚持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推动新型耐材、造纸等传统产业向更深层次转型升级,引育龙头企业,提升行业集聚度;联合尉氏等郑州都市圈周边具有纺织服装产业优势的区域,构建大体量、强支撑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3.坚持开放合作引进创新人才
把握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规律,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全过程、全要素、全社会参与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加强对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人才聚合效应,营造具有新密市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
4.坚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影响和制约新密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重大问题,建立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计划体系。全面推进科技计划体制和科技资源配置制度等领域的改革,突出市场机制,突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优势,突出错位发展,完善科技创新组团联动机制,进一步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社会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现,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转化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搭建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及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市场主体,引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新密市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新密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具体目标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增强科技创新基础,到2025年,培育省级及以上研发中心10个,市级研发中心50个,市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家;加大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达到450家以上,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省中上游。
——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市本级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和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和服务平台,到2025年,新建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1个、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5个、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家。
——引进科技人才(团队)。积极探索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骨干人才50名,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引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20个、学术技术带头人20名;结合产业发展情况,联合省内外高校,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2000人以上。
——推进科技服务民生。在疫情防控、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与民生相关性较强的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定期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加强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5%。
表1 “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主要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1 |
R&D投入占GDP的比重(%) |
1 |
2 |
2 |
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
0.68 |
- |
3 |
全市专利申请数量(件) |
5200 |
6000 |
4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 |
2.6 |
5 |
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个) |
17 |
25 |
6 |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
5.59 |
10 |
7 |
市级及以上重大科技专项数(个) |
6 |
10 |
8 |
省级科学技术奖(个) |
- |
1 |
9 |
高新技术企业(家) |
62 |
200 |
10 |
科技型企业(家) |
234 |
450 |
11 |
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总数(人) |
36 |
80 |
12 |
工业企业中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 |
- |
300 |
13 |
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 |
- |
1 |
14 |
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个) |
3 |
5 |
15 |
省级及以上科技孵化器(个) |
2 |
3 |
16 |
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个) |
160 |
200 |
17 |
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家) |
1 |
3 |
18 |
市级及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个) |
- |
2 |
19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24.7 |
50 |
20 |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
62 |
65 |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区域创新,培育创新发展动能
1.加强区域优质创新资源衔接
充分利用郑洛新自创区政策优势,紧盯郑州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应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新密产业基础,对接、承接和发展一批优质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积极对接郑州超算中心、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河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创新机构,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在我市示范应用。聚焦重点产业,持续实施产业集群专项,实现区域合作互利共赢。
2.推进新密市创新创业载体高质量发展
依托新密创新创业综合体、国家863(新密)科技创新园、新密产业新城,引进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资源,统筹规划、布局高端创新资源,谋划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实施一批高精尖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
表2
新密市创新创业综合体发展要点
序号 |
任务类型 |
主要目标 |
1 |
招才引智 |
1.累计引进(含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紧缺人才不少于40人; 2.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不少于10个; 3.累计汇聚“两院”院士等国内顶尖人才不少于15名(每人服务新密企业不少于1次/年)。 |
2 |
平台建设 |
1.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不少于2个; 2.新建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1个; 3.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不少于2个; 4.协助新建院士工作站不少于1家; 5.累计建设郑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不少于20个; 6.建成郑州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不少于1家。 |
3 |
项目或企业 |
1.培育和引进重点科技项目10项; 2.培育和引进科技型企业总计达100家; 3.辅导高企认定40家。 |
表3
国家863郑州(新密)科技创新园发展要点
序号 |
任务类型 |
主要目标 |
1 |
基础设施 |
1.到2021年底,完成综合中心大楼、园区南部区域独栋办公用房的主体工程建设,城市展厅、城市大脑展厅、重点观摩标杆和招商引资窗口等区域的室内装修、设施布置基本完工; 2.到2025年,园区北部区域多功能厂房建设基本完工。 |
2 |
服务体系 |
1.建设技术转移云服务平台; 2.构建金融投资、成果转移、技术研发、综合服务四大服务平台; 3.完善配套、商务、物业和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园区全能服务体系。 |
3 |
平台建设 |
1.建设哈工大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 2.建设香港城大河南技术转移中心; 3.建成郑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不少于1家。 |
4 |
项目或企业 |
1.培育和引进产业或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机构不少于3家; 2.培育和引进科技型企业不少于50家。 |
表4 新密产业新城发展要点
序号 |
任务类型 |
主要目标 |
1 |
招才引智 |
1.举办“海纳计划”国际人才对接交流会类型的活动每年不少于1次; 2.新引进高层次创业团队(包含国际人才)不少于5个。 |
2 |
平台建设 |
1.新密智能制造产业港入驻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1家; 2.火炬·新密联合孵化中心成功申报郑州市级和省级孵化器。 |
3 |
项目或企业 |
1.培育和引进工业智能控制、机器人及工作站、无人机、关键基础零部件等领域具有高科技附加值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不少于5家; 2.培育和引进科技型企业总计达50家。 |
3.推进科技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
引进一批省内外优质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评估、技术交易、创业孵化、技术和行业标准制定等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平台在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分散研发风险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质效提升。
——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新密分中心。立足新密市产业优势,持续完善产品展示、专利技术展示、技术成果转化交易等功能,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拓展专利大数据分析挖掘、区域产业地图发布、区域技术预测等潜在功能,打造可汇聚、可展示、可服务、可分析、可预测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平台;深入对接新密市企业和行业协会,以服务企业为出发点,实现技术需求与科研成果之间的精准对接。
——引导创建科技服务平台联盟。围绕新型耐材、家居和品牌服装、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联合各类科技服务平台、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等,成立科技服务平台联盟,推动各平台间的协同、协作和协调;通过联盟推动建立各项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联盟组织的创新资源整合集聚和信息集散功能,实现平台服务内容供给和企业需求的高效对接与匹配。
(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围绕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开发、应用,构建R&D经费投入的正向激励机制,制定上下联动的创新政策体系,精心组织、推荐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级各类政府资助、支持类项目,科学设计、安排市本级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增量奖补机制,支持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长效运行机制。
1.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和产学研活动
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倍增计划,鼓励创新型龙头企业等承担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每年滚动实施5个以上的新密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推动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掌握一批行业、产业核心关键技术。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人才、成果及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全覆盖。
推进新密市龙头企业同省内外高校进行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搭建具有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等功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中科院、西安交大、哈工大、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院所在我市建设科研平台,落地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园区。在技术许可、技术转让、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建立起高校、企业和政府间的长效互动机制,为优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产业化推广等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2.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
开展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推进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多层次企业创新体系。
3.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
继续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引领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科技型企业倍增工程。支持康宁特、瑞泰、振东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做强主业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培育3—5家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重点推动双良集团华中区域总部、九州通医疗器械华中区域总部等一批行业整合力强、区域或国际影响力大的总部型企业建设,力争培育不少于5家平台型企业和总部型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和申报绿色通道,每年筛选不少于30家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增长速度快的企业进行培育。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小升规”企业储备库,每年推动50家企业入库。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450家。
4.引导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新密制造”向“新密智造”转变,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管理过程数字化应用率、装备数控化率均达到85%以上;5G应用场景试点示范突破20个;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达到5家,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20家,企业上云突破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覆盖率达到100%,建成1个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1家工业大脑示范企业。
(三)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引领、都市农业为基础的现代高端产业体系。设立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势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园区)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完善“双创”推进计划,重点鼓励社会资源聚焦产业集群创办创新创业载体,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1.持续推进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
围绕新材料(新型耐材)、装备制造、家居和品牌服装、节能环保、绿色造纸、生物医药和艺术品设计加工等特色产业,通过开展本级重大技术攻关、产业创新专项等计划。支持企业或域内研发机构承担郑州市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争取开发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应用。
——新材料(新型耐材)。鼓励新型耐材类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打造一批高精尖、小而专、绿色生产的二次创业和示范项目、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新装备应用,推动新型耐材类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把新密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新型耐材基地。在分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动新材料产业嬗变,在抛光新材料、耐磨材料、锆质材料、碱性耐火材料、低碳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等方面扩大行业技术优势,建立行业技术标准,形成规模创新效应,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表5 新型耐材产业创新发展要点
序号 |
发展方向 |
主要内容 |
重点企业/机构 |
1 |
应用领域 |
提升在钢铁冶炼、水泥窑用、玻璃窑用锆质耐材等领域的优势地位。 |
振东科技、安耐克、瑞泰科技、华威耐材、远东耐材、新光色等 |
2 |
产品类型 |
1.新型高端涂层材料、抛光研磨材料、碳化硅陶瓷材料; 2.玻璃熔窑用低导热熔铸锆刚玉、长寿命(12年及以上)无铬碱性高档耐火材料; 3.新型防火材料、阻火抑爆装置、建筑耐火构件。 |
振中电熔、恒利达、明珠实业、润宝、方铭高温陶瓷、恒亿、建文科技、银泰冶金等 |
3 |
生产工艺 |
1.原料制备、压机控制、窑炉优化、在线监测、全自动立体仓库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2.焦炉、高炉、热风炉用长寿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工艺; 3.精炼钢用低碳、无碳耐火材料、保温材料和高效连铸用功能环保性耐火材料生产工艺; 4.清洁生产类技术。 |
振东科技、瑞泰科技、安耐克、豫兴热风炉等 |
——装备制造。坚持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3D打印、应急装备等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全面提升矿山装备、耐材机械、造纸机械、汽车配件、电力装备等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在数控压力机、智能电梯、码坯机器人、增材制造、卫材自动生产线、输变电设备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特色优势,塑造新密品牌。
表6 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要点
序号 |
发展方向 |
主要内容 |
重点企业/机构 |
1 |
新能源装备 |
1.薄膜发电装备; 2.太阳能汽车。 |
汉能太阳能发电新密运营中心、瑞宝控股等 |
2 |
智能装备 |
1.码坯机器人、搬运机器人; 2.智慧智能电梯; 3.卫材自动生产线。 |
陆丰机械、华隆机械、中南科技、河南路港、瑞宝控股、岳村智能装备产业园、住友富士电梯项目等 |
3 |
3D打印 |
桌面3D、工业3D打印、增材制造。 |
河南酷派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
4 |
汽车装备 |
汽车齿轮、后视镜片等。 |
华威齿轮、金瑜隆镜业等 |
5 |
矿山装备 |
重型、可回填、再制造液压支架、煤矿综采装备和矿山装备、具备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功能的新型矿山装备。 |
郑州万合机械、金鑫机械、尧鑫机械等 |
6 |
电力装备 |
高低压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输变电成套装备。 |
中盟电气、新科电控等 |
——家居和品牌服装。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推动环郑州品牌服装产业向新密集聚发展,放大“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城、中国优质服装制造基地、国家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三大国字号招牌的示范效应,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装产业;推进“中国裤业产业园”的建设,打造自主知名品牌的裤业服装企业集群,创建“中国裤业之都”;围绕新型服装辅料开发、无纺布产品创新、智能穿戴装备研发等方面开展专项科技计划;以“时尚家居新都”为总形象定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龙头企业的合作,进行创新设计,研发更加智能化、舒适化的家居新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
表7 家居和品牌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要点
序号 |
发展方向 |
主要内容 |
重点企业/机构 |
1 |
自主品牌 |
1.创新服装设计; 2.生产技术工艺改造升级; 3.专业人才培训; 4.服装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智能穿戴装备研发; 5.产业链延伸完善和资源整合。 |
烟花烫、名妹、盛装风月、斐格利亚、渡森等 |
2 |
服装辅料 |
1.服装辅料研发测试; 2.无纺布产品生产及产业链延伸。 |
棉花朵朵、九如、建锋等 |
3 |
产品和服务 |
1.家居产品智能化和高端化; 2.建设“时尚家居小镇”; 3.向全屋定制方向延伸产业链。 |
雅宝木业、鑫明木业、欧派区域总部基地 |
4 |
相关活动 |
1.“大学生时装周”; 2.“绿色发展论坛”。 |
相关服务机构 |
——节能环保。围绕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土壤修复、建筑节能材料、节能型热风炉、资源循环利用,尤其是脱硝、脱硫及重金属脱除等方面进行新装备、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发展绿色科技产品;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逐步建立起新密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深化与浙江大学、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等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逐步构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服务全链条体系,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表8
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要点
序号 |
发展方向 |
主要内容 |
重点企业/机构 |
1 |
装备 |
1.大气、污水、固废等处理; 2.脱硫脱硝新装备、新技术; 3.电力除烟除尘、超低温除尘及湿式除尘、脱硫脱硝脱汞装备; 4.高效锅炉、节能窑炉、余热利用。 |
康宁特、汇金、众英环保、奥力旋窑、欧邦窑炉、旺盛科技等 |
2 |
新型建材 |
1.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火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装饰装修材料; 2.高附加值玉石产品。 |
锦亿建材、中建科技、金昌幕墙等 |
3 |
土壤修复及固废处理 |
1.林果植物高级缓释肥; 2.研究开发土壤修复技术; 3.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4.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 |
力浮科技、好年景、众英环保等 |
4 |
环境污染 综合防治 |
1.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气污染综合防控技术; 2.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与净化技术、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废水、废气、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 3.生态修复技术、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技术、有毒有害物品风险防控技术、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处置技术。 |
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分中心、合作单位(浙江大学、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 |
——绿色造纸。围绕新密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大隗镇、苟堂镇)的建设,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为重点,以新产品设计研发和产品功能创新为抓手,促进绿色造纸产业可持续发展;在造纸废水废气的处理、废渣污泥回收利用、造纸设备智能化改造等方面重点开展科技专项项目,组织技术攻关,在相关产业领域形成技术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对中小造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链集聚水平;以“绿色”“三转”“整合”“飞地”为导向,高质量推动传统造纸向绿色化转型;继续加强与河南省造纸协会的合作,优化和完善造纸产业提升改造方案,提升造纸工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
表9
绿色造纸产业创新发展要点
序号 |
发展方向 |
主要内容 |
重点企业/机构 |
1 |
造纸装备信息化 |
1.造纸装备信息化和自动化改造; 2.废纸制浆工艺清洁化; 3.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 |
康华纸业、东鑫纸业、恒丰纸业、华强纸业、东盛纸业等 |
2 |
新型造纸工艺及产品 |
1.发展高档包装纸、特种用纸、高档文化用纸、高档生活用纸、环保型静电纸; 2.积极开发测试及信息记录用纸、电气绝缘用纸、工农业生产配套用纸以及国防、通讯、医疗等领域的特种用纸等产品。 |
神州纸业、科丰纸业、鸿丰实业、逸祥卫生、腾辉纸业、枫华环保科技等 |
3 |
废水废气处理 |
发展化学助剂、废渣、污泥回用、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等环保产品及技术。 |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分中心 |
4 |
能源优化 |
节能技术研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引进。 |
循环经济产业园 |
——生物医药。重点支持在农业生物工程、生物复合保鲜防腐剂、中药材高效种植繁育、绿色无抗优质动物用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科研试剂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项目。以ε-聚赖氨酸等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产品为突破口,扶持经济效益好、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推动其成为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育发展与医药产业紧密关联的康养产业,同时引进大中型生物医药企业和机构,围绕生物医药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加强合作,带动新密市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表10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要点
序号 |
发展方向 |
主要内容 |
重点企业/机构 |
1 |
医疗器材 |
无创呼吸机、无菌溶药配药器具、医用防护服、高级别防护口罩。 |
康佳医疗、瑞昌医疗、万神山卫材、圣意得服饰 |
2 |
兽用医药 |
绿色无抗优质动物用药。 |
新纪元药业、三叶兽药 |
3 |
微生物制品 |
ε-聚赖氨酸、生物复合保鲜防腐剂、生物农药。 |
拜纳佛生物 |
——艺术品设计加工。以“科技+文化”为主导,运用数字化、新文创等手段,围绕银饰加工工艺、银制品检测技术、新型陶瓷材料、功能性陶瓷产品、干燥烧制工艺、玉石智能检测等方面设置科技专项项目、提升行业创新能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密文化符号。鼓励成长型优势企业加快推进工艺改进和创新研发,通过专题旅游节、交易会等形式,实现多领域融合,促进密银密瓷密玉产业高质量发展。
表11 艺术品设计加工创新发展要点
序号 |
发展方向 |
主要内容 |
重点企业/机构 |
1 |
密银 |
银饰设计加工人才培养、银制品检测技术升级、密银文化旅游项目等。 |
梦祥银 |
2 |
密瓷 |
新型陶瓷原料开发加工、功能性陶瓷产品开发、干燥烧制等工艺改进等。 |
窑沟瓷研究所、密瓷文化传承 |
3 |
密玉 |
发挥好“中国密玉之都”的影响、加快推进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规模化、玉雕人才培养、玉石智能检测研发。 |
聚宝楼、华龙玉器、玉美人杰、玉博园、宝玉石协会 |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
科学规划、优化重构,完善“人才引进+技术开发+专业孵化+产业基地”载体链条,重点引进高端产业,打造集“研发、制造、贸易”为一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加快高端智能加工基地、智慧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鼎健无人机、众思创智能终端、科泰丰车载触摸屏和导航仪等重点项目,对接深圳荣力军民融合电子信息项目、中科数遥无人机、奥诚电子广告器材、上海辉映华东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等项目,初步构建新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依托河南酷派三维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中盟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河南新科电控设备有限公司、汉能集团、瑞宝控股等企业大力发展智能输变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装备等先进装备(技术),推动快速制造国家研究中心郑州3D打印创新中心运营提质、加快住友富士电梯项目、国家环保装备制造基地、移动能源产业园、瑞宝军民融产业园、新密智能制造产业港建设,打造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新基建。抢抓新基建及相关产业发展机遇,围绕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现代物流、智慧城市、安全监管等领域,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面向新型耐材、绿色造纸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动复杂环境识别、智能决策控制、产业数据中心等应用领域的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落户新密,促进新基建及相关产业的集群发展。
3.多举措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推进落实“一区多园”政策,加强“节能管理、绿色能效”,促进能源升级,赋能企业间的技术、市场合作,鼓励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自主和协同开发,推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建设“郑州高新区分园”。参照郑州市“一区多园”有关政策、措施,制定新密分园的筛选、创建、申报办法,鼓励重点产业集群、园区参与创建、申报工作,并根据新密的具体情况,细化分园的管理、扶持政策和产业方向(重点),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行业集中度,畅通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园区间的协同发展。
——信息化应用和能源利用优化。以“两化融合”“智能车间”等涉及企业信息化的贯标项目为重点,持续推进企业信息化、智能化项目建设。支持产业集群、园区建设“园区大脑”、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和智能微电网等涉及能源利用的信息化系统,推动园区、乡镇(集聚区)和其它能源使用集合体、主体新能源发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能源介质平衡、减少煤气放散、提高环保质量、降低综合能耗。
——共性关键技术的自主和协同开发。推动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融通发展,鼓励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开放数据、渠道、平台、设备等资源,搭建面向行业、产业集群的开源技术平台,围绕重要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自主和协同开发。
(四)汇聚创新创业要素,巩固科技创新根基
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不断激发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升级人才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把新密市打造成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和价值实现之地;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推动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为新密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1.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加大创新引领型人才引育。加强与国家、河南省、郑州市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推进“黄河人才计划”“顶尖人才(团队)引领计划”“中原英才计划”“千人本土实用人才”等人才引育政策,加大重点领域、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育支持力度;积极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鼓励引导新密籍人才、企业家回乡兴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完善“引育留用管”全方位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进柔性引才引智新模式,通过设置特需岗位、建立院士工作站、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创新团队和高端智力资源汇聚新密。
——举办双创活动招才引智。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吸引省内外优秀创业团队和科技型企业参加,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在密发展。
——引平台引机构聚人才。把引进创新型平台、创新型机构作为集聚人才主攻方向,打造优质科技园区、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优化布局创新创业载体,以科技创新创业综合体、国家863(新密)科技创新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和载体为依托,引育创新创业人才,发掘引进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促进创新型人才集聚。
2.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
根据新密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省内外高校,搭建校地校企合作桥梁,探索校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鼓励引导高校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联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活动,推动在新型耐材、服装设计等领域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打造本地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提升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一线技能人才的储备。持续举办蓝领人才技能大比武等活动,激发一线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3.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围绕人才创新创业扶持、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待遇等多方面不断对政策优化升级;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针对高层次人才,在项目引进、人才资助、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对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的战略科技人才领衔的“团队+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方式对待;完善包含金融、法律、知识产权咨询、学术服务等在内的优质服务体系,切实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双创政策宣传力度,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创业创新环境。
4.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
探索构建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治理机制,鼓励银行、保险等机构广泛参与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打通迅捷流动的产权交易路径,促进知识产权高端资源集聚,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培育一批具备实务操作能力和较好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快实行专利、商标和版权集中管理,形成行政执法、司法保护、调解仲裁、社会监督“四轮驱动”的保护模式,对知识产权侵权突出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缩短处理周期,提高维权效率。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制度,强化对侵权行为的联动惩戒,探索知识产权监管新模式。
5.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鼓励和支持大型科技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围绕重点领域设立行业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更加聚焦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和债权融资;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参与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在国内外细分行业和特色市场中的企业小巨人;优化和提升新密市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各项奖励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融资;推动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结合各类科技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加强“省科贷”“郑科贷”等科技贷相关服务开展以及企业和创投风投机构的对接,为企业投融资提供便利,促进新密市社会经济发展。
(五)科技赋能社会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面对“疫情”新常态,坚持科技改善民生工作,推动健康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相关企业的培育壮大和新技术应用推广,综合运用信息化措施助力农业、教育、文旅等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1.强化科技改善民生
——实施全民健康科技计划。培育医药卫生、医疗器械、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三大健康产业;构建科技防疫体系,加快推进先进医药产品和医疗防治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示范;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从事健身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服务,将全民健康行动推向更高水平。
——实施科技惠及民生计划。持续开展科技惠民计划,助力科技成果应用,在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领域注入科技创新元素,构建智慧交通、智慧餐饮、智慧校园、智慧社区、数字政务、数字档案等应用场景,重点在文旅产品设计上发力,结合古县衙的开发,打造体验式场景文旅项目,实现科技与文旅融合,铸造新密旅游新名片,让群众在更多领域、更多层面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2.促进农业科技改进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在品种选育、生物农业、循环农业与废弃物利用等重要方向协同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开发能力的创新团队;加强优势特色作物、农药、肥料、农业机械装备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农业项目,推广农产品冻干储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引导科技人员下乡创新创业,鼓励支持在乡、回乡农民开展双创活动,为农村提供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抓好农业科技试点示范、科普培训、农村信息化等工作,大力培育新密市正鑫专业种植合作社、华御轩辕农庄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鼓励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对接,完善专家、农技人员对口帮扶制度,探索院(校)地共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驿站等创新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星创天地等创新平台载体的作用;积极扶持和集聚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农业,使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优势特色产业人才与技术集聚的重要基地。
——发展休闲观光等农业新业态。以有机果蔬种植、育种育苗、农产品开发、下游产品深加工以及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型农业项目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推动农业与文旅等行业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美丽农业休闲观光路线,树立金银花茶、密香杏、高山杂粮、大隗牛肉等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开展“基地+企业+主播”营销活动,争创农业科普研学实践基地等形式,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强”“生活富”“生态美”的多赢局面。
3.弘扬科技创新文化
实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计划。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推动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机制。通过科普宣传日、科普活动周等形式,充分开展校园科普、农村科普、卫生健康科普、公共安全科普、节水科普、企业科普、协会科普等活动,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媒体等在科普活动中的应用,提升科普效果和质量,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市科技领导小组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导作用,协调和确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大决策,推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强化政府部门间相互配合的机制建设,定期召开创新发展专题会议,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分解、落实重点任务,并及时研究规划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合力。
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实现科技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强对企业的科技扶持力度,落实各级各类财税优惠政策。完善企业加大R&D投入的激励政策,实施政策、立项、奖励等系列配套措施。优化科技投入支出结构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资本金注入、有偿使用、以奖代补等新型的市场化科技投入方式,实现科技经费的回收使用和滚动发展。建立科技投入追踪问效机制,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在科技型企业融资中的扶持、引导和服务功能。加强科技和金融结合,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扩大创业投资规模,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创业领域。积极推广科技贷、郑科贷等项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逐步完善出台一批适合新密市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文件,建立新密市科技项目库,开展技术攻关。全面落实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在研发投入、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方面建立可持续投入机制。完善对市财政建设的创新创业机构运营费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创新创业容错机制,为科技服务机构松绑。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为人才落户新密创造良好环境。
强化创新意识,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加强科技管理队伍的培训,提升创新理念和思维,提高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强化责任意识,着力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创新主体、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双创环境等方面加大攻坚力度,尽快让规划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强化服务意识,广泛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活动,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做好科技政策宣传员、项目申报辅导员、技术创新服务员、上下沟通联络员。
把“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作列入到市委市政府的督查考核目标,制定新密市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工作方案,强化对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的评估监测,认真组织实施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工作,对结果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工作措施、克难攻坚,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