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新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10月9日
新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升防灾救灾减灾能力,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1〕20号文件精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以及《新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以2021—2025年为规划期。规划范围为新密市全市。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新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新密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及地面塌陷。根据2020年以来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资料,全市共排查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52处(详见附表一),其中滑坡2处,崩塌26处,地面塌陷24处;规模中型4处,小型48处,共威胁116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4419万元。
1.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新密市最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分布在新密中部丘陵及冲积平原地区,涉及岳村镇、刘寨镇、白寨镇、西大街街道、来集镇、超化镇、米村镇、大隗镇、牛店镇等乡镇及街道。全市24处地面塌陷按规模分:中型3处,其中,超化镇1处,牛店镇2处,其余均为小型;按险情分中型1处、小型23处。诱发因素均为为煤矿开采。地面塌陷共威胁人数961人,潜在经济损失3770万元。
2.崩塌
崩塌主要分布在新密北部、西部、南部以及中部低山丘陵区、黄土丘陵区,涉及白寨镇、来集镇、新华路街道、青屏街道、伏羲山管委会、袁庄乡、平陌镇、牛店镇等乡镇、街道及景区。全市26处崩塌按规模分:中型1处,位于白寨镇,其余均为小型;按险情分均为小型。诱发因素主要为切坡修路、切坡建房和采石等人为活动及自然风化。崩塌共威胁188人,潜在经济损失619万元。
3.滑坡
滑坡分布在新密市西南部构造较为发育的低山和丘陵地区,涉及牛店镇和平陌镇。全市2处滑坡规模为小型,险情为小型,诱发因素1处为采矿堆渣,1处为切坡修路。滑坡共威胁人员12人,潜在经济损失30万元。
“十三五”期间,在新密市政府的领导下,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伏羲山管委会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资源规划部门和基层群众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新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果显著。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形成防灾减灾合力。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新密市政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落实了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伏羲山管委会及资源规划、应急、气象、交通、水利等相关行业部门防灾责任,进一步健全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
认真落实了预报预警制度、灾情险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制度、汛期预案制度、汛期值班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切实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2.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深入,逐步查清风险隐患。
2016年开展了新密市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等。
全市每年按照群专结合的工作机制进行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工作,切实掌握地质灾害现状和实时变化情况。
对调查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及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并督促责任单位及时制定防范措施。
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省、郑州市有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各项制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地质灾害减灾能力。
3.多方位开展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稳步提高。
全市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群测群防员每月定期巡视地质灾害变化情况,汛期强化监测,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24小时值班,做到了人不离岗,岗不离人。在每个隐患点设立了地质灾害警示牌,对受威胁住户填写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做到了项项工作有着落,确保了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构建了多部门联合会商制度,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等形式,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和汛期极端恶劣天气信息。
4.多渠道有效结合,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成效突出。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整合水利、住建、扶贫等政策资金,对20多万亩沉陷区村民实施搬迁,解决了煤矿沉陷区的遗留问题。结合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多渠道筹措中央、省、郑州市财政资金,吸引企业投资,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实施了雪花山、战鼓山、云蒙山、袁庄乡北横岭、古城南、米村煤矿、白寨镇良水寨、新密市城市周边、三区两线范围内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减轻或消除了这些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多层级落实应急制度,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大幅提升。
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应急指挥机构及应急队伍,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应急体系。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每年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全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部署。依托专业队伍,实施了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完成了32项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市、乡、村均建立了应急值班制度,应急值守与信息报送不断规范。
6.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及应急避险演练,综合防灾能力全面提升。
在每年的“4.22”地球日、“5.12”减灾防灾日时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悬挂宣传标语、新闻媒体、发放地灾防治宣传手册等方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累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400余册。每年均邀请地灾防治专家来我市开展地灾防治知识培训,培训人数达600人次。在全市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分别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活动,参练人数百余人。
1.地质灾害仍呈高发频发态势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暴雨、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增多,在我市复杂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下,成灾风险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增多,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明显增加。切坡修路、切坡建房等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风险不断增大。
2.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摸清地质灾害风险底数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监测方面仍以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有待加强,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有待深度融合。由于历史原因和地方经济条件的限制、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不足,防灾减灾科技水平与装备落后。部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不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专业技能薄弱,技术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支撑地质灾害防治深度不够,地质灾害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需进一步提升。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更高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开端,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和生态环境保护新要求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针对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开展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新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完善防汛抗旱等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十四五”期间,我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进一步加强地质风险调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客观评价地质灾害风险动态变化,落实各项责任,细化工作部署,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为基础,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科技支撑为主要手段,以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总目标,分析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针对薄弱环节,全面部署“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具体任务,推进我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主体责任,资源规划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人为工程活动等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防治责任。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坚持系统观念,聚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关键领域、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围绕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短板和重点防治对象,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合理部署,有效防范重大地质灾害问题。
4.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强化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早期识别和风险评价,加强监测预警,推进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加强宣传培训及避险演练,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全面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提升地质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积极推进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坚持风险防控、科学防灾
到2025年,全市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综合防治体系,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明显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减轻。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汛前核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和变化特征,建成完善的地质灾害台账,及时更新地质灾害数据信息,形成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夯实防灾基础。
——监测预警网络迈上新台阶。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率达到100%。引入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推进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完成1处滑坡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确度。提升防灾管理支撑能力,创新管理,加强落实,强化风险区管控。
——综合治理实现新成效。通过压实乡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主体责任,与矿山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土地复垦项目有效衔接,共同找方法找路子,采取“政府补贴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等多措施逐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基本完成高崖头切坡建房引起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对全市因自然因素引起的中小型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和专业监测率达到90%以上。结合“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基本完成超化樊寨、岳村镇、牛店镇、米村镇、来集镇、大隗镇等24处煤矿沉陷区受威胁群众易地搬迁、危房拆除,显著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基层防灾意识防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和防灾演练,切实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建设,提高公众防灾意识,识灾能力和避险自救能力,推动形成全民防灾新格局。
——科技防灾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期间在全市推广一项无人机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标准化应用,使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进一步落实。为加强地质灾害灾前预防,在易发区的各类工程建设要全面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灾体系。
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防治分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根据新密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分布等因素,将本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为高易发1个、中易发2个、低易发2个。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位于新密市中部,为白寨—岳村—来集—大隗南—苟堂北—超化—平陌北—城关—西大街—米村南—牛店一带地面塌陷高易发区,面积305.7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30.54%。该区地貌主要为丘陵和冲积平原,地形坡度一般小于30°。岩体受新构造活动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土体垂直节理发育。该区也是煤矿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新密市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该区域。另外,该区域露天采矿、切坡建房、切坡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崩塌也较为发育。本区域共分布地质灾害隐患31处,其中,地面塌陷23处、崩塌8处。地面塌陷规模中型的3处,其余为小型;崩塌规模全部为小型。8处崩塌全部为土质崩塌,诱因皆为切坡建房。31处地质灾害隐患险情等级均为小型,共威胁人员989人,威胁财产3925万元。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位于新密市西部、北部及东部中山、低山及丘陵区,城区周边丘陵区,西南部及东部丘陵区,分为牛店北—伏羲山—袁庄—城区周边—白寨一带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1)和平陌—超化南—来集—刘寨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2),中易发区面积共454.4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45.4%。
(1)牛店北—伏羲山—袁庄—城区周边—白寨一带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1)
该区面积315.93平方公里,具体位置由牛店镇北部向北延伸至伏羲山再向西以此延伸至袁庄乡、白寨镇以及中部的城区周边青屏街、新华路、西大街等黄土丘陵地带。该区地貌从中山、低山、侵蚀剥蚀丘陵和黄土丘陵,地质灾害多为切坡修路、切坡建房和采矿引起。本区域分布地质灾害隐患共计18处,其中,崩塌16处、滑坡1处、地面塌陷1处。规模中型1处,为崩塌,其余均为小型。16处崩塌中,岩质崩塌6处,土质崩塌10处。岩质崩塌均为切坡修路引发,土质崩塌主要为切坡建房引发。18处地质灾害隐患险情等级均为小型,共威胁人员146人,威胁财产448万元。
(2)平陌—超化南—来集—刘寨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2)
该区面积138.53平方公里,具体位置位于平陌镇南延、超化镇南部延伸至来集镇、刘寨镇。该区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丘陵和侵蚀堆积丘陵,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白云质灰岩、砂页岩、泥灰岩、黏土、粉质黏土等,该区构造发育,有枫杨滩—黄路山复背斜,白岗—郭家岭断裂,该区人类活动主要为切坡修路。本区域分布地质灾害隐患共3处,其中崩塌2处、滑坡1处。2处崩塌主要诱因皆为切坡建房,1处滑坡主要诱因为切坡修路。3处地质灾害隐患规模均为小型,险情等级均为小型,共威胁人员20人,威胁财产26万元。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位于新密市中部城区和东部平原,分别为米村北—城关—市区一带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和苟堂—大隗—刘寨—曲梁—白寨东部低易发亚区,面积240.8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24.06%。
(1)米村北—城关—市区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1)
该区面积为97.92平方公里,位于市区以及市区以西的城关、米村一带,该区域地势平坦,起伏较小,为黄土覆盖丘陵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弱,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较低。
(2)苟堂—大隗—刘寨—曲梁—白寨东部低易发亚区(C2)
该区面积142.9平方公里,主要有苟堂镇、大隗镇、刘寨镇、曲梁镇、白寨镇等乡镇,位于市区东部冲积平原地区,地形坡度小,该区暂未发现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结合新密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考虑人口密集程度、基础设施重要程度、经济发展集中方向等因素,将新密市划分为1个重点防治区,2个次重点防治区和2个一般防治区。
1.中部重点防治区(Ⅰ)
重点防治区主要位于新密市中部地区,包括超化镇、岳村镇、来集镇、刘寨镇、牛店镇、米村镇等乡镇,面积231.6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3.14%。该区域为煤矿开采集中区,采空区分布广泛,防治工作重点是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分布地质灾害共28处,其中崩塌5处,地面塌陷23处。该区人口集中,矿区分布多,有郑登快速路、商登高速、G343、S316、S317、S228、S321等多条主干道穿过。该区重点防护对象是矿区、居民点、道路等。
2.次重点防治区(Ⅱ)
次重点防治区分为北部、西部及城区周边中山、低山及丘陵次重点防治亚区和南部低山、丘陵次重点防治亚区。次重点防治区主要防治工作重点是崩塌、滑坡,防护对象是山区道路、切坡建房的居民点。次重点防治区面积共643.4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64.28%。
(1)北部、西部及城区周边中山、低山及丘陵次重点防治亚区(Ⅱ1)
该区域主要为中山、低山和丘陵地貌,涉及牛店镇、伏羲山风景区、袁庄乡、白寨镇以及城区周边,面积354.6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35.43%。伏羲山风景区旅游公路由于削坡工程造成边坡裸露,风化破碎的岩体在雨水的冲刷下,极易发生山体崩塌。城区周边、牛店镇、袁庄乡及白寨的黄土丘陵区,切坡建房易引起崩塌灾害。该区分布有五、六十年代的土窑洞,在雨水长期渗透下,土体疏松,极易发生崩塌现象。对于切坡建房,要及时进行防护处理,并加强边坡变形监测,边坡失稳变形时及时进行削方减载、修建挡墙和做好地表排水加以防范。该防治区防治工作重点是切坡修路、切坡建房引发的崩塌。该区域分布地质灾害19处,其中崩塌17处、滑坡1处、地面塌陷1处。重点防护对象是居民点、道路等。
(2)南部及中部低山、丘陵次重点防治亚区(Ⅱ2)
该区域主要为低山和丘陵地貌,主要涉及牛店镇、平陌镇、大隗镇、刘寨镇等乡镇,面积288.77平方公里,占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的28.85%。该区域地形坡度较大,地质构造发育,岩石风化强烈,松散层厚,已发育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该区共有地质灾害5处,其中滑坡1处、崩塌4处。该区防治工作重点是切坡修路、切坡建房引起的崩塌和滑坡。重点防护对象是居民点、道路等。
3.东部平原区和南部丘陵一般防治区(Ⅲ)
该区位于新密市东部平原和南部丘陵区,包括平陌镇南部、超化镇南部、白寨镇、曲梁镇、刘寨镇、大隗镇、苟堂镇,面积125.9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2.58%。东部平原区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然而人类活动强烈,工农业及交通发达,人口集中,重点防护对象是居民点、道路。南部丘陵地区人口稀少,作为一般防治区,防护山间道路和零星居住地。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依据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结合新密市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巩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与避险搬迁、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能力水平等防治任务。
1.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1)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在年度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机制,确定市级及乡镇级风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本市及各乡镇、街道风险普查队伍人员。在全市进行风险普查宣传,并对普查队伍开展培训。落实风险普查专业工作队伍,采取群专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无人机、遥感等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能力。形成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普查成果。
(2)开展全市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查清全市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孕灾地质条件、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性、活动性、承灾体情况,评估其风险性,划分全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不同降雨工况下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以及风险性分区,形成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为全市规划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减灾防灾等提供专业支撑。
2.开展现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检查评价
对以往开展过的各类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治理工作进行检查,归纳整理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评价现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效果。
3.实施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勘查
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调查勘查,查明孕灾地质条件、地质灾害隐患及孕灾地质体特征、稳定性和危害性,评估其风险性,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及时更新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
专栏1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部署 |
1.做好全市年度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 2.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3.完成全市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4.开展全市现有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工作检查评价,建立台账。 5.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开展应急调查、专项勘查。 6.及时更新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 |
1.完善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
(1)巩固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巩固完善市、乡、村、组及监测员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落实市、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责任。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指挥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转移安置、综合保障和应急抢险队调配等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各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落实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并报送市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备案。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登记建卡,设立警示牌。监测任务落实到市、乡、村,明确责任人,实施定点、定人、定时的群众监测。将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定期巡测一般为半月或每月一次,对临灾前兆和灾害动态进行宏观巡查和监测预警;汛期强化监测,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应24小时不间断监测。实现对地质灾害的“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警、自我防范、自我应急、自我救治”。通过群测群防,迅速发现险情、灾情,及时预警、抢险救灾,并及时按规定程序上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推动地质灾害专业化监测。启动专业队伍驻守制度,乡镇政府、自然资源规划所、地勘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村干部各司其职,指导并协助基层地质灾害隐患责任人、群测群防员进行全面专业巡查排查,进一步压实群测群防各个环节责任。推广普适型监测仪器设备应用。
2.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针对性及时效性
加强市、乡、村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完善市级汛期地质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加强资源规划、气象、水利、通信等部门协作,推进监测数据和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完善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实现预警信息向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及受威胁群众直接发送,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专栏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部署 |
1.完善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 (1)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登记建卡。 (2)设置52处地质灾害警示牌。 (3)上报备案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人员信息。 (4)每年汛期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派驻专业队伍驻守。 (5)完成1处(白龙庙滑坡)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设备安装。 2.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针对性及时效性。 加强资源规划、气象、水利、通信等部门的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实现预警信息向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及受威胁群众直接发送。 |
1.优先实施避险搬迁
按照应搬尽搬原则,结合“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基本完成超化镇、岳村镇、牛店镇、米村镇、来集镇、大隗镇地质灾害易发区煤矿沉陷区受威胁群众易地搬迁、危房拆除,显著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搬迁应尊重群众意愿,逐步开展。
对突发灾情险情的地质灾害,及时进行应急避险。
2.全面推进工程治理
对搬迁难度大,易于治理的中小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压实乡镇及企业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主体责任,并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有效衔接,共同找方法找路子,采取“政府补贴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等多项措施逐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
提高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标准,按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的勘查设计和评审验收工作。
对突发灾情险情的地质灾害,及时实施应急工程治理,随后进行完善的详细勘查设计和施工治理。
3.开展已建治理工程维护
对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行运行效果评价,对受损或安全储备不足的及时采取加固、维修、修缮等措施进行维护,提高地质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确保防治工程安全运行。
专栏3 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与治理工作部署 |
1.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1)完成超化镇、超化镇杏树岗1组和16组、超化镇东店、超化镇湖地、超化镇王村岳村镇、牛店镇李湾、米村镇孟庄、来集镇王堂、大隗镇地质灾害易发区煤矿沉陷区受威胁群众易地搬迁、危房拆除。包括:牛店镇寨脖村、来集镇岳岗村北头、来集镇杨家门村8组、来集镇杨家门村15组、来集镇西于沟4组、青屏街道周楼村8组、新华路赵坡村5组、西大街街道青石河7组、伏羲山五虎沟村沙岗组、超化镇杏树岗村1组、超化镇樊寨村、来集镇王堂村等12处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避险搬迁。 (2)逐步完成其他采煤沉陷区受威胁群众避险搬迁。 2.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1)完成全市高崖头切坡建房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或排危除险。包括:牛店镇助泉寺村、伏羲山风景区钟沟村、下寺沟村、红石林景区、白寨镇良水寨村、圣水峪村、平陌镇刘门村、袁庄石贯峪村、超化镇栗林村、来集镇马武寨村、青屏街道周楼村、新华路赵坡村、平陌镇龙泉村等18处地质灾害隐患的综合治理。 (2)逐步完成其他中小地质灾害隐患的综合治理。 (3)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治理。 (4)部分受损不严重房屋进行加固维护。 3.已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维护 开展已建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对受损或安全储备不足的工程实施维护。 |
1.强化基层防灾能力建设
(1)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演练。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自媒体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布置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牌和警示牌,印制发放防灾知识宣传手册,向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确保人人明确应急逃生措施和路线。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开展1—2次简易避险演练,有计划开展高风险区避险演练,切实提升紧急情况下受威胁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分级分批次对各乡镇、村的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以及受威胁群众每年进行1—2次的防灾知识培训。
(2)进一步落实专家队伍驻守制度。规范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标准及流程,加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骨干培养力度,加强队伍管理,进一步完善落实专业队伍驻守制度,高标准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队伍和专家队伍,全力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技术支撑能力。
2.建立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工作机制
探索形成“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建立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动态管控机制,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诱发因素变化,及时开展风险等级控制效果反馈与修正。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机制,强化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和风险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3.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示范
推广应用新型应急指挥通讯、智能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等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保障水平。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及技术支撑队伍地质灾害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4.全面落实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制度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严格实施用途管制,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依据。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提前采取避让或者综合治理措施,注重灾前预防。
专栏4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能力水平工作部署 |
1.强化基层防灾能力建设 (1)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演练。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开展1—2次简易避险演练,有计划开展高风险区避险演练。分级分批次对各乡镇、村的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以及受威胁群众每年进行1—2次的防灾知识培训。 (2)进一步落实专家队伍驻守制度,全力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技术支撑能力。 2.建立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工作机制 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逐步建立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 3.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示范 推广应用新型应急指挥通讯、智能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等先进技术装备。 4.全面落实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制度 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注重灾前预防。 |
1.调查评价
(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15万元(省财政)。
(2)普查、应急调查、汛前汛期排查核查等常规调查工作(包含在技术支撑单位技术服务费内):50万元(市财政)。
2.监测预警
(1)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员常规监测工作补贴):103(市财政)。
(2)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登记建卡(市资源规划部门)。
(3)地质灾害警示牌设置:2万元(市财政)。
(4)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设备安装运行:15万元(省财政)。
3.搬迁避险和综合治理
(1)搬迁避险:该部分费用包含在矿山企业征地补偿、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具体数额需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据实统计。来源主要为省、市财政及企业自筹。
(2)综合治理:206万元(乡镇自筹)。
(3)土地复垦:该部分费用包含在矿山企业征地补偿、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具体数额需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据实统计。来源主要为省市财政及企业自筹。
(4)房屋拆除:612万元(乡镇自筹)。
(5)危房加固:5万元(村民自筹)。
4.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
(1)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包括资源规划部门日常公务和群测群防员常规工作,以及乡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办公场所和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物资装备配备):10万元(市财政、结合新密市“十四五”社会治理重点项目)。
(2)防灾宣传演练培训:25万元(市财政)。
(3)专家队伍驻守(包含在技术单位技术服务费中)。
(4)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逐步建立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50万(市财政)。
(5)搭建应急指挥平台,推广应用新型应急指挥通讯、智能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等先进技术装备:50万(结合新密市“十四五”社会治理重点项目申请财政资金)。
5.防治经费合计及经费来源
规划期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共计1243万元,其中地质灾害专项省财政资金230万元,专项市财政资金190万元,乡镇自筹资金818万元,村民自筹资金5万元。塌陷区居民搬迁避让和土地综合整治费用,结合矿山企业企业征地补偿、十四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社会治理重点项目,资金不再重复计算。
(一)组织保障
政府主导,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坚持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地位,资源规划部门负责市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做好相关领域和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制度保障
完善制度,依法防灾。建立“党委政府领导、资源规划牵头、部门协作、地勘支撑、基层组织、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共同防治责任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完善协同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专业队伍驻守制度、应急预案、危险性评估、信息报送等制度。严格落实工程设计同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要求、工程建设同时建设地质灾害防治设施、工程验收同时验收是否符合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的“三同时”制度,重视地质灾害预防。建设单位要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原则,严格落实防灾主体责任。
(三)资金保障
拓宽渠道,保障资金。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各项防治工作有效实施。把地质灾害的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与矿山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生态移民、乡村振兴等相关工作紧密结合和融合起来来,整合各类资金,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采取“政府补贴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等多措施逐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要加强资金监管,落实资金监管责任,确保专款专用。
(四)队伍保障
进一步加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机构和技术支撑机构建设,以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建立健全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专业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作用。对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巡查调查、监测预警等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职务、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确保基层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稳定。对基层监测人员和群防群测人员,要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项目合同管理制和工程验收制等工程建设制度。
(五)社会保障
广泛宣传,加强教育。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和地勘专业队伍共同搭建专业交流平台,积极实现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运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灾知识的培训和演习,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及防灾避险演练,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本《规划》经新密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由新密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附件:新密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