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各项措施新密分局上下“一盘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服务意识,持续落实“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全市工作大局”思想,深刻认识“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全方位服务项目建设是永恒的工作主题,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只争朝夕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强化“三标”意识,落实“三标”要求,依托“优化营商环境”、“万人助万企”、“能力作用建设年”等系列活动载体,充分发挥生态环保铁军职能作用,把工作聚焦到新密优势产业、各个企业、各个企业家,全力服务助企纾困和稳定就业重点工作,大力支持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提质增效项目落地见效,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月度考核结果运用,为实现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出力做贡献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措施
(一)持续深化服务保障措施。纵深落实“项目为王”理念,为保障项目落地见效,由原法定接报审批变为主动提前介入全程指导服务;由原法定环评审批30个工作日压减至13个工作日,今年以来,再次梳理分类,打破常规,办结时限再次压减至最长10个,特事特办,即报即批;指定专人“一对一”项目负责制,全程跟踪项目环评编制进度,对编制进度慢的,采取电话通知、微信提醒或书面致函方式助推报批;一旦上报,即进入快捷“绿色通道”审批,最大限度避免企业走弯路,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效争取时间。
(二)持续纵深推进产业链发展措施。全力支持我市传统耐材、造纸行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主动对上对接汇报争取产业政策支持,进一步扩展由单个项目向可循环产业链发展转变,为加快我市传统耐材耐材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在我局积极协调配合下,郑州市生态环境局于2022年4月出台了《关于印发支持服务建材耐材、铝加工制品、节能环保等三个产业链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郑环办〔2022〕27号)文件,七项服务措施汇聚了郑州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全领域力量,支持培育先进产业制造业集群,强化梳链建链补链强链工作导向,为我市耐材产业做强做大及链条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积极协调市局推进国惠污泥焚烧发电项目审批落地,加之目前筹划推进的生活垃圾焚烧电厂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完善我市大隗镇造纸废弃物综合利用、蒸汽回用补供、工业中水再利用等造纸产业降本增效的循环链体系,为造纸产业转型提升补全了硬性基础设施保障。
(三)持续降低项目环评审批成本。积极申请郑州市级财政资金购买三方服务,使本应自费承担的专业技术评审变为“政府买单”,仅此一项就可为每个项目单位节省约1.1万余元;实行代办服务,针对我市无排污容量可用现状,积极协调市局使用郑州市环境容量服务我市项目建设,并全程代办市局申请总量备案审核工作;主动对接市科工信局,全程代办高质量发展征求工作意见函的送达、复函领取,最大限度节能项目单位成本,做到为使项目落地,能代办则代办,尽量不让项目单位“多跑一次腿”。
二、全面打好三大攻坚战
(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强化煤炭消费总量监管,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2022年1至11月全市煤炭消费总量为456.56万吨,新增供热入网面积20万平方米。裕中电厂节能改造项目一期已完成;加大生态扩容建设力度,完成林木恢复重建3300亩,森林抚育2300亩。新增加绿地面积41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提升至34.27%。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全年未有新增产能,开展“散乱污”企业集中整治,实现动态清零,发现“散乱污”企业89家已全部整改取缔到位。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我市现有纯电动公交车106台、纯电动车出租车65台,完成新能源水泥罐车更新任务27辆,淘汰老旧车辆3592台,建成3个智慧化停车场,大力推进大宗货物清洁运输,郑州裕中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铁路专用线清洁运输比例达80%。
(二)一是加快碧水工程建设。新密市金门污水处理厂、金汇污水处理厂现已完成水质二次提升改造工程;新密市洧水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85%;大隗镇、苟堂镇、白寨镇等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二是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严格落实河(库)长管理长效工作机制。2022年以来,我市下大力气、大功夫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拆除黄水河曲梁镇坡刘村三处连片违建;打通黄水河劳动街段“肠梗阻”问题,确保汛期行洪通畅,对水利部交办卫片图斑开展全面核查,共排查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8个,已全部整改完成,基本实现“四乱”问题动态清零。三是强化水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对全市涉水排污单位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排查企业150余家,开展涉水企业在线监控建设情况排查,提升水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
(三)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活动,坚持边排查边整治,持续削减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深入实施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活动,无环境违法行为发生。依法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持续开展耕地土壤污染预警监测工作,完成2022年度新密市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完成土壤修复剂撒施、土壤翻耕、土壤培肥、农作物播种和收获、秸秆离田处置、日常田间管理等安全利用措施,已实现耕地安全利用率100%的目标任务。不断提升了环境监管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将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纳入日常执法内容,组织开展土壤重点监管单位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土壤环境违法行为。
三、工作成效和打算
(一)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市PM10年累计浓度为74微克/立方米,年度目标完成率为109.46%,排名第2;PM2.5年累计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年度目标完成率为100.00%;NO2年累计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年度目标完成率为105.26%;优良天为243天(排名第2),年综合指数4.332,排名第2。
(二)水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双洎河马鞍洞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达到三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我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信息采集任务完成率100%,
(三)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自行监测任务完成率100%,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四)我局始终将“作风能力建设年”、“优化营商环境”和“万人助万企”活动贯穿至整个日常工作中,落实到工作细节各方面,主动再次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审批时限,做到了环评文件即报、即审、即批;开通了项目审批全程快捷“绿色通道”,做到了应批、尽批、快批。
截至目前,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121个,据全郑州市各县(市)首位,为我市经济稳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下步打算。一是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在不触碰法规“红线”基础上,以项目需求为导向,持续不拘形式搞好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争取早日投产达效,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服务经济高质量保障作用;二是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围绕“提质、增效、晋位”目标,统筹政策资源,聚集主产业、聚集大项目,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全面激发内生动能,全力支持发展优势产业竞争力,实现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强化经济增长主引擎,为我市稳经济、促发展、保就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