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新密市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2020年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0年8月25日
新密市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质量推进全市生态建设,结合《新密市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5年)》,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视察郑州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聚焦郑州“西美”的功能布局,突出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高质量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加快构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西南生态屏障,全力打造天蓝水清、森林环绕、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密,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作出应有贡献。
二、总体目标
到2022年,“西美”建设成效明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成效得到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得到较好恢复并初步实现良性循环,人居生态质量明显提升,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左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地表水达标率92%,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乡污水处理率达到90.3%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88%,矿山生态恢复取得明显成效。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高质量森林生态系统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以“一屏、四园、多廊”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生态屏障、城乡公园体系、绿色廊道、矿山生态修复等四大工程,打造“绿满新密、森林环绕”城市绿色生活圈。
1.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按照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六化”要求,统筹推进“千百十”工程,开展山区困难地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矿山修复工程,营造山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国储林等多品种栽植彩叶树种,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构建西南城市生态屏障体系。三年完成营造林9.79万亩,创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资源规划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2.城乡公园体系建设工程。以城市公园建设提升为重点,以微公园、社区游园为补充,以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生态保遗公园)建设为底色,构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生态保遗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游园—微公园四级公园体系。推进新密市神仙洞省级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开工建设溱水河湿地公园、中原慢城生态公园,建成大隗窑沟窑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古城寨、武姜氏墓等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规划建设。(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园林绿化处、市林业局、市文广旅体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3.绿色廊道建设工程。以骨干路网生态廊道和城市出入口、高速出入口绿化工程建设为重点,打造林随路走、人在林走、路林相随、人景相融、绿道贯通、赏心悦目、配套健全的特色生态景观大道。实施郑栾高速、郑少洛高速、密州月季大道、超平路、商登高速四个出入口隔离网内和郑栾高速互通立交等廊道绿化提升工程,做好省道317、541及港登洛城际铁路廊道绿化项目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完成廊道绿化建设和提升82.3公里5000亩。推进绿色游憩廊道建设,结合域内快速路、连接线,在溱水路西延8.6公里绿道示范项目建设基础上,谋划2条35公里绿道项目,把绿色游憩廊道向乡村延伸,为农村生态观光旅游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4.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得质条件及采空区、巷道分布情况的调查,实施 17 个村约 40 平方公里沉陷区的土地复耕、绿化、美化及生态修复。加强废弃矿山特别是风景旅游区和主要交通可视范围内严重影响生态的矿山治理,切实保护矿山自然生态环境。重点推进历史遗留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超化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等一批矿山生态恢复项目。到2022年,完成全市矿山生态修复资源调查,“三区两线”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 100%,其他区域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不低于64%。(责任单位:市资源规划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二)构建高质量湿地生态系统
整合市域河流型湿地、库塘型人工湿地等湿地资源,实施扩水增湿和湿地保护两大工程,提升湿地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
1.扩水增湿工程。溱水河和洧水河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库塘型湿地建设,着手推动城乡湖泊湿地的一体化规划,推进33座中小型水库清淤工程实施,推进大隗镇人工湿地扩建项目,持续推进依托污水处理厂及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项目的人工湿地建设,建设湿地净化处理污水示范区。继续推进冲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建设。到2022年,湿地面积达到1万亩。(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园林绿化处,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2.湿地保护工程。重点抓好洧水河、溱水河以及若干小流域的河流型湿地植被修复,以寺沟河湿地、西关河湿地、青河湿地、滴水棚湿地4个湿地为主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建设湿地生态鸟禽栖息地保护与保育工程。加强湿地水质保育与修复工程,推进李湾水库生态综合治理,恢复并提升库塘型湿地的生态功能。(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三)构建高质量流域生态系统
深入落实“四水同治”,以“扩充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水质”为主要抓手,统筹推进水源补充、河道治理、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四大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推动水生态建设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
1.水源工程。完成南水北调的“引水入密”收尾工程,建成水文化科技园,开工建设新密新区供水工程,将南水北调节余水源引入新密新区,同步推进五星水库治理工程。做好西水东引配套工作建设,启动新密市全域水系互联互通工程,解决城区西部与周边乡镇用水,进一步提高全市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发挥超化矿矿井水利用工程的示范作用。加强雨水利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到2022年,城乡供水保障能力达到4434万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5%以上,新增流域水面面积333公顷。(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2.河道治理工程。深入实施“河长制”,完善“一河一策”长效管护机制,推进溱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新密市双洎河牛店上游段及大隗下游段河道治理工程、泽河上下游段治理工程。实施洧水河、溱水河、泽河的河道疏浚工程,建设沿岸视频网络监控,加大周边涉水排污企业的监管,确保外排废水污染物浓度稳定达到流域标准要求。2022年,地表水达标率达到92%,洧水河马鞍河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体,乡镇、街道控制断面达到地表水Ⅲ类水体。(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3.水系连通工程。统筹做好西水东引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利用李湾水库调蓄,向双洎河和新密北部10多座水库连通补水。合理利用中水和生态补水,着力推进东部黄水河、溱水河等水系连通和西部青河、西关河、青石河三条流经老城区的河道连通工程。实施“变河为湖”工程,在主要河流上建设拦河闸坝,抬高河道水位形成景观水面,建设滨河生态公园,给市民提供亲水场所,给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空间。(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4.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控能力建设,推进李湾饮用水源、云蒙山水源地的保护,规范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的设置。运用基于自然完整性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推进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实现水生态良好发展。2022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常规指标达标率达到 100%。(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四)构建高质量农田生态系统
以优化生态、服务都市为方向,以建设环城都市生态农业为抓手,大力调整农田种植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打造新密山水田园风光。
1.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按照“一区一环四带五中心”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15511”示范工程,全域推进7个美丽镇区、50个示范村、 100个森林田园村庄、100个美丽田园、10条美丽公路、5000个美丽庭院建设,构建“绿色屏障+美丽廊道+示范园”的美丽生态体系。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和户厕改造。到2022年,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50个、达标村70个,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1% 以上。(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城管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2.加快构建都市生态农业圈。按照统一规划和布局,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花卉苗木生态园、生态景观果园、蔬菜标准园和牧草种植基地的建设,鼓励绿色现代化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00个,加快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农委,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3.加快农田标准化建设。稳定2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完成上级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完成来集现代化农田水利示范乡镇项目建设,大幅提高项目区的农业基本条件。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污染的源头管控,防范化解土壤各类环境风险。到2022年,农田灌溉有效面积力争达到13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农委、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五)构建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构建“两环、两带、五园、六楔”的生态空间布局,重点推进城市生态网络,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公园绿地丰富、城市景观独特的生态园林城市。
1.优化城市生态网络。完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新建灵龟山郊野公园,推进云蒙山郊野公园建设,建成雪花山森林运动公园、报恩寺生态文化公园,因地制宜加强微公园小绿地建设,大力推进立体绿化工程。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大力推进城区道路绿化和绿化提升工程,完成出入市口和主干道交叉口绿化亮点工程。完善城市生态防护体系,推进城市主干道防护林带、城市基础设施防护林带、城市组团和工厂区域隔离林带等防护林建设。到2022年,建成综合性公园3个,新开工建设微公园、游园15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园林绿化处、市林业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2.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色建筑体系建设,完成既有建筑、老旧小区墙体节能改造139万平方米。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公众绿色出行率提高50%以上。持续推进“1+5”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建成洧水河污水处理厂、刘寨镇污水处理厂,开建大隗、苟堂污水处理厂。完成金门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建设再生水管网系统,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到2022年,城市和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 以上和85% 以上。全面推进“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加快垃圾分类工程建设,建成库容75万方垃圾应急填埋厂一处,建设生活垃圾分拣中心1个,建设总处理能力25吨以上的果蔬垃圾处理场1个,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二期工程及环卫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市政污泥和造纸污泥协同处理及综合利用项目。到2022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以上。(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园林绿化处,市供电公司,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将生态建设纳入部门中心工作强力推进。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城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文广旅体局、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园林绿化处要按照责任分工,分别成立由牵头部门负责、配合部门参加的工作推进小组,进一步细化工作推进方案, 加强协调服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尖山风景区管委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全面推进本辖区生态建设工作。
狠抓工作落实
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指导,开设绿色通道,积极主动为项目单位服务,努力解决好影响项目建设的各种问题,项目责任单位负责按时间节点推进,市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向上争取奖补政策、定期考核检查、组织实施奖励和责任追究等。
强化资金保障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优先将生态建设项目纳入政府投资计划。通过争取中央、省、郑州市财政奖励资金支持、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建设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严格考核督查
建立奖惩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推进不力者进行督办和问责,对于年度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部门给予表彰。建立督查制度,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定期督查和专项督查,及时通报工作推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