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深化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新密市地处豫西山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开展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全市总人口80.36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85万,耕地面积52.63万亩,农作物常年复播面积82万亩,年均粮食产量20万吨以上。全市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谷子、红薯、棉花、油料、瓜、果、药材等作物均有种植,种植结构基本上打破了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蔬菜、花卉、林果、中药材等生产基地已具规模,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龙头企业、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步伐加快。
一、我市农业农村形势及农业发展态势
近年来,郑州市提出发展现代都市生态农业,打造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郑州市农业现代化。新密市敏锐的抓住这一促进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大力推进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多种类型的种植业、养殖业、休闲业、农产品加工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产创建工程,创建粮食高产万亩示范方。年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5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25万亩。年均实施综合防治技术推广30万亩次,防治病虫草害65万亩次。积极实施旱作农业项目,认真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行动”,年均推广新品种10余个、新技术3项,粮食产量稳定在20万吨左右。
虽然这些发展成绩喜人,面临的机遇也很难得,今后的任务相当繁重、实属艰巨。我们必须全面分析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切实增强机遇意识,注重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善于从变化中捕捉机遇、在逆境中创造条件;切实增强必胜信心,敢于迎难而上,勇于开拓进取,利用有利条件,培育积极因素,努力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
二、准确把握党的精神,全面贯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
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开辟“三农”认识新境界,把握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领会“三个作为”(即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科学指导农村改革发展;深刻领会“三大方面”(即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工作布局,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内部活力、优化外部环境的制度框架。
三、突出抓好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一)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配套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加快形成有标可依、凭标生产、按标流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局面。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杜绝违禁农药销售使用;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行产品包装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形成覆盖产地和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和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二是推进生态家园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为重点,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沼气发酵池建设与畜禽粪便预处理、沼气利用和沼肥利用设施建设有机结合,着力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实施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推广农作物机械化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等关键技术,改善土壤品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畜禽粪便、农地膜等无害化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二)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要切实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既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尽可能减少农民工回流数量;又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三)发展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民生。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调整规划部署,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农民群众早受益、拉动内需早见效。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扎实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较大幅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力基础设施、公路、沼气和安居建设。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着力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等关键环节,继续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四、转变发展方式,遵循结构调整原则
一是结构调整应遵循生产率导向原则。转方式的主要表现是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调结构的主要表现是产业结构升级,其关键都是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转移,进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机制和增长点,从而使经济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但应看到,随着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显著降低,老龄化导致农村户籍人口年龄升高,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逐渐减慢。甚至新增农民工数量很快将小于返乡人口数量,导致城乡劳动力逆向流动的局面。这将降低劳动生产率从而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率。
近年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的确在较快提高。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握生产率导向原则。单纯提高某个产业的比重,而忽略产业之间的关联,忽略市场信号对结构调整的引导,就不一定能产生预期的生产率提高效果。如果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只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则总体劳动生产率还会降低,与结构调整的初衷南辕北辙。
结构调整需要改革和创新驱动。只有大力推进改革和创新,遵循生产率导向原则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实现增长动力转换,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如果能够通过一系列重要领域的改革提高非农产业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扩大人力资本积累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提高非农产业劳动参与率,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使第三产业发展建立在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制造业升级基础上。第三产业既包括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服务业,也包括与新科技紧密结合的现代服务业,二者生产率水平大不相同。但由于现代服务业占比高,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更大,因而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今后应创造更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使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赶上以至超过传统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并不必然伴随着制造业萎缩。因此,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力度,营造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新成长企业大量涌现,是使我国产业体系迈向中高端的必然要求,是转方式调结构能否得到实质性推进的关键。
新密市植保植检站
2016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