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307554/2020-00028
  • 新密市司法局
  • 法治文化,法史故事
  • 2020-08-13
  • 2020-08-13
从梁武帝“接访”看古人伸冤渠道(之二)

在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秩序,表示听从吏民谏议和冤抑之情,也允许喊冤制度的存在。特别是一些伸冤的信访事件,朝廷除指定受理部门以外,还存在诣阙、拦舆、挝鼓等直达金銮殿的快速通道。梁武帝在位时,还在宫殿前设立“伸冤信箱”,有时亲自接访,倾听冤情,并安排解决。古代的伸冤渠道大概有上书伸冤、击鼓诉冤、拦驾喊冤和临刑叫冤这几种。

击鼓诉冤

登闻鼓制度是吏民击鼓喊冤的一种方式。在皇宫的左侧设置一面大鼓,一些蒙冤被押犯的家属可击鼓喊冤,由官员加以记录上奏。尧舜时代即设敢谏之鼓、诽谤之木、进善之旌于宫门外,以鼓励臣民进谏,方便百姓告状伸冤。在晋代,将登闻鼓悬挂在宫殿门外,臣民可以击鼓鸣冤。唐朝时,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都设有登闻鼓,唐朝法律规定,“有人邀车架及挝登闻鼓,若上表申诉者,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宋朝设立了受理臣民上访的专门机构——登闻鼓院。明清都设有登闻鼓院,并且规定,如果吏民击鼓伸冤被认为确系冤抑,则由通政司奏请昭雪。否则,就认为越级上诉,由通政司送刑部加一等治罪。

公元503年,南梁就发生了一起击鼓伸冤上访事件,15岁的男孩吉翂“挝登闻鼓,乞代父命”,为父亲鸣冤。

吉翂是个孝子,他11岁那年,母亲去世了。他悲痛万分,为表示孝心,终日水米不进,时间长了,身体骨瘦如柴,犹如死人一般。这种孝亲行为称为“灭性”,是当时人们推崇的一种孝行。孝子吉翂于是远近闻名。

梁武帝即位初年,吉翂的父亲做上了吴兴原乡县令。其父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他在腐败严重的南梁时代是个另类,也招致了一些人的不满。为打击报复吉翂的父亲,一些人便罗织罪名,向朝廷举报。吉翂的父亲被押送到京城建康审判,被屈打成招,朝廷给他定了死刑。吉翂闻知后,悲愤异常,为洗清父亲的冤屈,他决心进京上访告御状。

进京后,吉翂来到皇帝的宫殿前,敲响了立于殿前的登闻鼓,一时鼓声如雷。一阵阵的鼓声惊动了梁武帝,梁武帝问明情况后,认为吉翂请死赎父,十分赞叹他的忠义之举。于是,下令廷尉卿蔡法度彻查此案。

蔡法度认为,吉翂如此小小年纪,竟敢进京告御状,肯定有高人在幕后指使,于是命令人在廷尉大堂上摆满了各种刑具,并让廷尉的所有官员参加审讯,准备以如此浩大的阵势,给吉翂一个下马威。一切准备就绪后,衙役高声大叫:“传吉翂上堂!”面对威严的大堂和一阵阵的助威声,年纪轻轻的吉翂从容不迫,旁若无人,步履稳健地走进大堂,看到如此众多的刑具,更是毫无惧色。在审讯过程中,蔡法度对吉翂声色俱厉,一定让他供出幕后指使之人。而吉翂面对官员的淫威,据理力争:“我虽然愚昧幼小,但是哪能不知道死的可怕悲惨?但我实在是不忍心见到父亲无辜受极刑,所以请求替代,这不是儿戏的小事,我怎么会随便听人教唆呢?当今圣上同意我代替父亲受刑,我真是非常高兴啊,哪还会后悔呢?”

蔡法度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和颜悦色地哄骗孩子改供,但是,吉翂不为所动,异常坚定。吉翂真切的孝行,感动了蔡法度和每一个在场的人。蔡法度见状不再逼问,他见吉翂身披大人用的沉重枷锁,心有不忍,便打算命人为其更换一副轻巧的刑具。可是吉翂不卑不亢,立即拒绝了蔡法度的好意,说道:“我今天求代父死,已是死罪之囚,刑具只能增加,怎能减少呢?”

蔡法度十分佩服吉翂,将庭审情况和吉翂的言行向梁武帝作了真实详细的汇报。梁武帝立即下令赦免了吉翂的父亲。

主办单位:新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密市青屏大街86号 邮编:45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