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307431/2025-00002
  • 新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综合政务
  • 2025-01-09
  • 2025-01-09
  • 报告
  • 新密文广旅体字〔2025〕1号
新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谋划

2024年,市文广旅体局在新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指导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对标提质,奋勇争先,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现就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谋划报告如下。

一、党建统领,夯实文广旅系统思想根基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党组会议“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主题、党支部“三会一课”长期课题。二是扎实开展党建活动。今年累计开展了“六项纪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警示教育”等主题党日活动11场次。三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通过警示教育大会、专题研讨、上纪律党课、观看廉政教育电影、发布党纪学习教育微课程等方式,努力营造学纪、明纪、知纪、守纪的浓厚氛围。

二、责任担当,构建文广旅体事业发展新格局

(一)创新业态,培优做强品牌。一是持续推动伏羲山全域旅游提质升级。以伏羲山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围绕“生态游”“慢生活”等主题,在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景观质量、满足多重体验上下功夫,新建游玩项目2个(奇梦四季水城儿童乐园、云上牧场“补天阁”)级旅游民宿1(共6家,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同时加快推进魏长城文旅融合示范区项目建设。二是积极推进银基文旅矩阵发展。围绕打造国内最具体验感的亲子度假胜地为目标,投入1.5亿元对周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度假区周边承载能力。今年以来,连3次夺得全省景区客流营收“双第一”,单日接待游客13.92万人次。今年6成功创建郑州市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辐射带动新密“来新密、更亲密,留新密、更甜蜜”城市品牌在全国出圈、全省出彩。三是全力加快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项目建成运营。目前,古城核心首开区单体土建工程、仿古建筑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内饰、灯光园林水系水秀等景观配套设施施工正压茬推进,招商运营同步进行,预计明年“五一”开放展示和试运营。

(二)丰富载体,释放消费潜能。一是提升假期来密体验。精心举办“龙行溱洧”庆双节等主题文化活动、“都市乐土·桃源新密”系列促消费活动、“夏爽中原·老家河南”河南消夏避暑旅游宣传推广活动、伏羲山亲水避暑节等文旅消费活动,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二是拓展周末休闲空间。立足我市文旅资源、美食品牌、“地处郑州半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探索实施5+2周期消费模式,拉长周一至周五消费链条,发布5精品旅游线路,4条研学旅游线路,3条乡村文旅专线直通车,开通郑州至新密美食专线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816万人次,综合收入72.6亿元2023年全年分别增长19.47%22.47%三是激发夜间消费活力。开展“溱美·夜新密”消费季系列活动,引导企业、商户延长营业时间,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伏羲山红石林景区依托“音乐+喷泉+灯光”有效组合,大力发展山海经主题夜游。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新增奇幻魔术节、生命之树灯光秀等夜间娱乐节目,入选2023年度国家级夜间消费集聚区。四是加强宣传。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媒体宣传矩阵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新密文旅特色,假期、周末、夜间等重点时段,加大宣传力度。今年以来,新密文旅(银基旅游度假区、伏羲山旅游度假区)被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等栏目报道达10次,关注度创近年来之最。五是扎实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按照“应普尽普、应查尽查”的原则积极有序推进我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与郑州大学组成联合工作组,对全市18个乡镇办事处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查看,累计普查、填报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共3525个,在郑州市占比12.64%,位居郑州市第二

(三)文化赋能,创新融合增活力。一是坚持“文化传承”。组织召开2024年新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开展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和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20余次。推荐李家拳等7个非遗项目申报第八批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完成2024年度郑州市民间艺术人才职称评定。联合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评选认定新密市第一批非遗工坊3家。密玉俏色雕刻作品《唐宫夜宴》荣获2024“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奖”,代表省非遗项目参加了河北省文旅厅在雄安新区组织的非遗大会;马永信牛肉、挠凉粉、艾草精油皂被选为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伴手礼。二是坚持“文化惠民”。完成1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工作。文化场馆常态化免费开放,开展公益培训140余期,图书馆推出暑期夜间延时服务,成为了市民学子读书消暑的好去处。累计举办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160余场、阅读推广活动140余场,惠及群众20万人次。三是坚持“体旅融合”。更新健身路径30条,新建健身路径6条、篮球场4个,购置乒乓球台20张。在郑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取得团体一等奖7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5个;个人第一名3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3个的好成绩。积极开展“青少年足球挑战赛”、“三山同登”登山比赛等体育赛事,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等20多场,吸引市民游客近26万人次

(四)强化市场监管,营造有序市场环境。一是重拳整治景区秩序。联合市公安局、交通局开展旅行社和旅游包车专项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28人次,执法车辆7车次,检查旅行社22家次,抽查旅游大巴12辆,检查旅游团体数12个,查处违规旅游团体1个。二是严密织牢安全网络。加强广播影视播出监管,实现重要节日安全播出“零事故”。三是扎实净化市场环境。做好全市600余家文化、旅游、体行业场所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扫黄打非”专项执法行动20余次,出动执法人1700余人次,检查各类文旅体经营单位2000余家次,印刷企业30家,图书市场65家,查办案16起,结案16无行政诉讼,无行政复议受理投诉举报212起,均已办结。

(五)落实责任,筑牢安全防线。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六查一打”、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大培训等工作,多措并举保障文旅行业平稳运行。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局成立了5个行业工作专班、1个督导组,建立了常态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制,与文旅企业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二是明确重点。紧盯清明、五一、暑期、国庆等重点时段,聚焦景区游乐设施、消防、疏散通道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累计检查场所1480余家次,督促整改隐患139处,检查覆盖率达100%三是强宣传培训。举办安全讲座4次、应急演练2场,覆盖文旅行业从业者335余人次。利用安全生产月、安全隐患排查发放宣传册,增强企业应急处置与公众安全出游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24文旅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投入不足,专项资金落实不到位。市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场地、设施陈旧,免费开放场地受限文化阵地作用不能很好发挥,不能很好地为群众服务亟须加大资金投入升级改造、更新完善二是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新密文旅资源丰富,涵盖历史传说、文保单位、遗址遗迹独立单体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但文化遗特色优势发挥彰显不足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够,同质化严重。三是景区之间联动互通滞后。新密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厚重深远,形成了以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项目、伏羲山景区、银基旅游度假区“三驾马车”载驰载驱的格局,景区分布较为零散,且成熟景区运营相对独立,各景区之间缺乏交流互动、资源共享,彼此之间难以形成客流互补。四是游憩配套设施有待提升以新密城区为例,旅游新业态产品为供给的公共游憩空间建设不够完善。主城区内的旅游氛围和活力不足,基础的旅游配套功能无法满足城区居民和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四、2025年工作谋划

(一)突出系统谋划,开创文旅发展新局面。聚焦产业集群化建设。发挥伏羲山旅游区、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新密古城三个核心片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上下功夫,以A级景区+美丽乡村带动住宿、餐饮、购物、研学、文创等业态快速发展。力争2025年实现全市接待游客达2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突破88亿元。聚焦夜间新业态开发。依托新密本土文化、非遗、特产、美食等资源,在城区夜经济活跃区域,布局“可欣赏、可体验、可带走”的文创市集,打造夜读、夜购、夜娱等消费新场景,促进城市功能旅游化。聚焦旅游新产品供给。依托岐黄文化、中草药资源、“天然氧吧城市”等资源优势,实施“景区+酒店”联动,推动我市星级酒店、等级民宿积极开展中医药膳及中医理疗项目,定制度假线路产品,延长度假时间,实现互惠共赢。

(二)突出地方特色,焕发文旅融合新动能。立足文化底蕴、山水资源和“地处郑州半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挖掘整理具有新密代表性的文化传说、民间故事、红色文化、特色方言等资源,精心策划,以绘本、文化丛书、歌曲和短视频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推动新密文化走进校园,增强新密人文吸引力。加快文化基因赋能文旅项目。认真开展新密文化旅游资源普查,系统梳理新密地脉、文脉和人脉,挖掘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开发价值的文化IP,增强旅游体验过程中的文化底蕴。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健全完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考核机制,夯实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基础。加强非遗代表性名录和传承人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好第六批新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工作。加大非遗传承基地、大师工作室、非遗工坊扶持建设力度,探索实施“非遗+景区”“非遗+基地”“非遗+文创”等模式,搭建非遗保护传承新型载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转化。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进民宿以及非遗研学之旅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的节日”等重大节庆活动和新兴媒体,广泛开展非遗技艺展示、产品展销、项目展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活化利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实现非遗产品常态化展示、商品化运作。

(三)突出要素支撑,聚焦文旅“高能级”培育。聚焦项目带动。全力服务新密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项目建设运营,加快新密市早期中国文旅示范项目建设,力争20254月底完成新密市博物馆(新馆)布展。加快推进魏长城文旅融合示范区项目建设,力争在2025年年底完成长城本体保护项目,长城数字化展馆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工程量的50%。聚焦资本引进。加强与民营旅游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和资源共享,做好专项债、政府性投资、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谋划,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聚焦景区建设。借鉴银基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经验做法,持续推进国家级品牌创建工作,全力支持、指导伏羲山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整合伏羲山四个4A级景区优势资源,围绕“生态游”“慢生活”等主题,在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景观质量、满足多重体验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伏羲山兰草湾景区建设项目、伏羲山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项目建设;支持银基旅游度假区提质升级,加快滨湖商业街、海洋王国、儿童探险王国、黄帝宫景区改扩建等项目建设,继续融入国际时尚新业态、提质全品类服务。

(四)突出营销创新,促进文旅品牌推广。创新营销方式。树立“大宣传”理念,创新宣传方式,打造线上和线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频共振的宣传格局,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分众化、立体式的宣传声势。加强与官方媒体、文旅企业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线路产品影响力。强化活动策划。持续办好杏花节、槐花节、密二花节及“夏爽中原·老家河南”“溱美·夜新密”消夏避暑季文旅康体活动。鼓励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参与乡村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企举办音乐节、美食大赛、民俗文化展示、消费市集等特色文旅活动,畅通交流学习渠道,提高活动举办质量,放大活动效应。

(五)突出惠民利民,提高文旅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文化场馆阵地建设。以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为目标,用好各级补助资金完善场馆设施设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场馆、文化站点运行服务效能。办好惠民文化活动。围绕传统节日、重大时间节点,加强文艺辅导和活动赛事组织策划,协助办好“元宵节民俗文化展演”“广场舞大赛”“全民阅读”等各类文化活动、文艺赛事,定期举办书画、摄影、美术、剪纸等专题展览。加强艺术辅导培训。利用文化馆、老年大学、“星光艺术夜校”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增设非遗项目、传统文化等方面课程,提高群众文化素养,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强化市场监管。针对群众关心的文旅市场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推动部门协作,争取在联合执法监管上取得新突破,切实维护群众和游客的正当权益。

(六)突出以赛谋城,发挥赛事集聚效应。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计划购置健身路径50条,室外乒乓球台20张,室内乒乓球台10张,篮球场提升5个,对市体育场环境氛围进行提升,不断增强公共承载力,满足市民健身需求。持续推动竞技体育和全年健身有序发展。常态化开展市中小学生田径、足球、篮球比赛及训练工作,认真抓好“足球特色”项目培育,组织好每年小学生苗子选拔赛,持续开展体育指导员“走基层、送健康”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和城乡居民体质。推动体旅融合发展。依托我市地理优势、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策划“赛事+旅游”“赛事+教育”等活动,做好新密市第八届运动会暨第三届全民健身大会筹备工作,协助开展好“新密村BA篮球挑战赛”“青少年足球挑战赛”等体育赛事,延伸更多的衍生消费场景,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让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

主办单位:新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密市青屏大街86号 邮编:45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