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畜牧工作意见
2015年是扎实推进依法治国,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推进我市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之年。为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根据省、市2015年畜牧工作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全市畜牧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三大主体”工作和建设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发展目标,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质量与效益并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畜牧生产,着力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着力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抓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保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
展,为加快推进我市畜牧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坚持“保质量、保供给、保环境”的总体目标,2015年底,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32万吨、2.78万吨、0.5万吨,在保证“菜篮子”供给上做出新贡献;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全年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畜产品质量安全上提供新保障;畜禽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措施进一步落实,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在畜牧业生态上有新作为。
三、重点工作
(一)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应
1.着力推进畜牧业转型。综合考量环保、规划、土地等因素,通过政策手段引导畜牧业实施区域布局、发展模式、生产方式三大转变。区域布局方面,各乡镇要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发展区,实现禁养区禁养、限养区限养,发展区由城郊区、沿村沿河区向山区、农业生产区转移,坚持种养结合原则,一定种植面积(农业用地和林地)配套一定的畜禽养殖数量;发展模式要由散养、小规模养殖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由传统型向生态环保型转变,积极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技术、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发展畜—沼—菜(果、粮)等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生产与生态的融合统一。
2.积极培育畜牧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中央和省、市各级优惠政策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2015年,要重点扶持郑州溪林养殖有限公司万只羊场等8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利用财政补助资金320万元,撬动养殖企业投资实施标准化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企业参与品牌畜产品申报、评比,支持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生产设备、现代管理理念搞好经营,以骨干项目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3.认真落实好惠农政策。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情况要按时汇总上报,补助资金要及时发放到养殖场户。积极开展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政策性保险,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参保率,扩大政策受益范围。认真指导生猪规模场标准化建设、健康养殖等项目规范运作,积极创新机制,完善监管手段,保障重大项目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落实监管责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继续开展“五个一”宣传活动。即:一条标语、一个举报电话、一个警示栏、一个承诺制度、一个季度宣讲会。严格落实“两书一标”(告知书、承诺书,一条宣传标语)措施,促进“两项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政府监管责任)落实。做好各类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养殖场的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敦促他们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承诺。
2.加大执法监管力度。重点查处添加违禁物质的违法行为,查处私屠滥宰、注水或注入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等。依托乡镇畜牧站、局网格下沉人员、乡镇防检人员,深入了解监督畜牧业投入品使用及畜禽免疫、检疫等情况,发现滥用抗生素、添加使用违禁物质、免疫不到位等违规行为及时处理,严厉打击。
3.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在搞好日常抽检检查的基础上,扎实开展“瘦肉精”、饲料、兽药、生鲜乳等专项整治活动,以专项整治的深入开展牵引经常性检查的落实。按照郑州市畜牧局要求,第一季度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首季开门红活动”,第二季度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夏季百日竞赛活动”,第三季度开展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的秋防活动,第四季度针对节日多的特点开展“节日安全大整顿活动”。
4.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计划投入690万元,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和畜牧业综合技术服务站,加强质量监测预警,落实监测计划,加大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力度,确保用药规范和畜产品安全。
5.积极开展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及应急处置工作,采取日常监测、例行抽检、监督抽检、突击抽检等方式,扩大畜产品监测检验范围,全年完成生鲜乳、生鲜肉、兽药及饲料抽检120个批次,“瘦肉精”抽检9000个批次。
(三)强化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1.继续做好普免普防工作。组织开展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大会战和日常补免补防。按照《新密市村级动物防疫员考核工作职责及办法》,强化防检疫员考核培训措施,进一步完善防检结合工作机制,以检促防,推动重大动物疫防控工作向精细化迈进。
2.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控监管。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病监测,提高监测频次、数量和质量,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补免补防,消除疫情隐患,科学指导动物疫病防控。切实抓好以布病、结核病为主的人畜共患病控制净化工作。
3.加大小反刍兽疫防控力度。搞好流行病学调查和排查,一旦发现问题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消除隐患。对新补栏新调入的未免羊只及时进行补免,强化对调入我市活羊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无证调入行为。
4.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成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重新修订工作,不断健全动物疫情预警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健全应急专业队伍,进一步规范处置指挥、专家诊断、处理监督、材料报告、后勤保障等应急处置程序,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确保一旦发现可疑疫情,临阵不乱、指挥有序、果断处置。
5.严格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4〕47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豫政办〔2014〕187号)精神,细化任务分工,根据省、市畜牧局统一安排,组织开展“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宣传月”活动,普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科学养殖和防疫相关知识宣传,提升消费者识别能力,严防病死畜禽产品流入市场,走上餐桌。督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项目尽快投资建设,并与养殖业保险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模式,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安全。
6.完善基础设施。计划投入30万元,升级改造大隗防检区域中心站。主要是补充必要的仪器设备,提升装备水平,改造基础设施,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制,保障市民餐桌肉品安全
1.严把产地检疫关。规范检疫申报点建设和管理,完善检疫申报和产地检疫各项制度,提高产地检疫水平。同时,严厉打击逃避产地检疫行为,全市动物产地检疫率达95%以上。
2.严把屠宰检疫关。严守屠宰检疫规程,强化屠宰环节“瘦肉精”抽检,严格落实检疫不合格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做到程序规范、操作到位、记录完整,屠宰动物检疫率、无害化处理率和上市肉品合格率达100%。
3.严把流通环节关。加强收购贩运环节的监管,依法打击收购、加工、经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实现检疫监督规范化,确保上市肉品质量安全。
4.加强畜禽屠宰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屠宰职能职责。以三个生猪屠宰场为管理重点,严厉打击注水、屠宰加工病死动物及其它违法行为,确保出场肉品合格率达到100%。同时,加大对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联动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
(五)坚持依法治牧,推进服务型执法建设
1.以服务型行政执法要求为指导,以执法为民为工作理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执法人员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法律法规、检疫操作技能、执法办案技巧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强化考试考核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2.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法岗位责任管理,严厉惩处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行为,维护公正、公平、文明、廉洁执法的形象,取信于民。
3.严格执法办案,坚持有案必立,立案必查,查案必果的原则,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证畜牧执法职能的依法有效履行。
4.全面推行“五单一网”制度改革,强化权力运行制度监管,规范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构建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实现政府行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为畜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六)创新养殖污染防治手段,促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1.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坚持因地制宜、有进有退原则,立足全市畜牧业发展优势,引导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加快推进健康、生态养殖,改善养殖生活环境,支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场)改造和建设。
2.大力推进“科技+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按照《河南省生态畜牧业示范场创建方案》要求,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做好畜禽生态、环保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粪污处理、废水回用、卫生防疫等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小区(场)粪污治理设施化水平,做到畜禽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3.重点抓好全市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废弃物治理工作。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养殖污染问题,与环保局结合,强化养殖场治污责任,积极开展动物防疫条件达标升级活动,加强宣传引导,从完善防疫消毒措施、建设治污设施、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等方面规范养殖企业行为,推进养殖场达标升级。到2015年底,全市6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贮存处理利用设施,达到减排要求。
(七)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强化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
1.组织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配套技术、优质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和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2.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重点畜禽扩繁场、改良站点建设,加快奶牛单产提升配套技术、畜禽高产繁殖技术、畜禽良种繁殖、仔猪早期断奶、动物疫病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改造完善现有改良站(点)的采精、化验、处理和运输,不断提高良种畜禽生产水平和供种能力,促进畜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3.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突出先进实用,进一步提升各级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升养殖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实施好畜牧业技术推广补助项目,提高科技示范作用。全年举办观摩活动、技术培训班20期以上,累计培训2000人次。
(八)全面加强作风建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1.提高思想认识。要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始终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及各级领导的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重大、长期的政治学习任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形势政策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定力和责任担当,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2.深化教育实践成果。持续深化反“四风”、抓整改、转作风。采取上下联动抓整改的办法,坚持抓专项整治,重点解决好“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吃拿卡要、作风粗暴、暗箱操作”等问题,坚持抓重要节点,特别是抓好元旦、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纠风,扩大教育实践成果。
3.坚持抓好“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将“深化规范提升”长效机制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持续探索,互为促进。继续按照“定人、定岗、定责、定奖惩”的原则,加强下沉人员管理,通过上下联动、密切配合,落实好网格责任。健全问题处置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工作机制,推动畜牧系统各项业务工作落实。
4.加强队伍建设。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强化廉政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深入实施绩效管理,注重发挥考核的激励约束和导向作用,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引导党员干部积极作为、干事创业。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时刻绷紧自律这根弦,自觉守住廉洁从政的底线,珍惜组织上的信任和重托,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自觉服从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全局上下同心同向、群策群力的良好局面。
5.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省委若干意见和市委二十条和新密市有关规定的要求,进一步转变作风,坚持下基层、接地气、重服务的工作方式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的信誉度,践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行业宗旨,弘扬“提升能力、真情为民、崇尚实干、坚守清廉”的行业新风。
6.做好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着力宣传党和国家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报道畜牧业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和新亮点。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及时报送有价值的信息,努力营造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舆论环境。